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江苏高考开始对选修历史的考生考察名著阅读,"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规定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十部名著作为必考篇目。这样名著才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名著阅读的复习往往是用名著的概要阅读和做题代替的。特别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整阅读,只读自己感兴趣的,男生不读红楼,女生不读三国,都是刚开个头,就读不下去了。这样,我们的阅读目标就难以实现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让高中学生从高一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等长篇名著。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摸索,我已经积累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下面笔者就以《三国演义》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指导阅读名著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17):100-1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引领与基石,现有教材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并存。如何合理定位,挖掘出二者相辅相成的阅读效果?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通过实践不断思考探究的一个内容。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浅谈了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些理解,并分享了相关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在引领孩子们感悟名著课文"篇"的魅力之余,还应激发起他们对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从单篇文章阅读走向长篇作品的阅读。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一是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层层深入地体味文本内涵,学习巴金语言平实的特点;二是适度拓展资料,丰满人物形象;三是略读《家》的几个片段,带着学生走进这本小说,从作品中寻找作者的影子,让学生产生进一步阅读小说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晏子使楚》《“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这些名段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去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进而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正初中语文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大衣哥"朱之文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轰动了全国,请问,它是我国哪一部名著的开篇词?学生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同学们对朱之文很熟悉,但是对《三国演义》就不太熟悉了,这也反映了当今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现状: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有些家长并不赞成他们的孩子涉及课外书。  相似文献   

7.
名著是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建构学生正确审美价值取向的理想的教材蓝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文课本附录中的"名著导读"部分及选自名著的课文,结合时代背景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需要,通过提高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制订阅读三年规划等方法实现"导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走进名著,在召唤中回归文学是什么吸引了孩子在长达8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始终聚精会神地追踪着教师,在那看似轻松的课堂上却同时获得了海量的信息呢?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因了这一篇课文《三打白骨精》而焕发起了阅读原著的巨大兴趣。我想,首先就在于这节课找准了课文《三打白骨精》与原著间的契合点,教师有效地把握住课堂容量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利用课文导向原著,又通过原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网络高速发展的年代,到底语文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学生对美文名著不感兴趣而愿沉溺于网络?为什么在学习了10多年母语后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浓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鉴赏能力,也没有提高写作水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书籍,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  相似文献   

11.
部编本语文教材设置"名著导读"专项,注重每书一法,旨在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和引导学生整本名著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越来越受重视。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被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为应付考试而阅读。学生读什么好书?如何读好书?迫切需要教师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阅读名著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指导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活动也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阅读书目、阅读方法和阅读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过程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开卷有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读书肯定是件好事,而读书之中,阅读经典名著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经典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著篇目,读了让人赏心悦目,百读不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学生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不是风生水起,而是渐趋凋敝。名著少人问津,问题到底出在哪?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学习中小学生对于这些经典名著课文缺失阅读兴趣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解读和赏析。一般来说,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有"五大阅读法",也即参读、美读、比读、议读、笔读五种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中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阅读,它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种重视阅读的特点还表现在对名著阅读的关注上,它规定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在每一册教材中都推荐了一部名著,并且从推荐阅读、思考交流、精彩片段、附录资料、写作活动几方面来引导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名著导读教学。那么,如何搞好名著导读教学呢?根据语文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课  相似文献   

15.
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过后,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孩子些什么?思忖良久,笔者觉得问题的关键应是多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的重心由强调接受信息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因此,我们要抓住教材,依据每篇文章的特点,将不同文体的知识点寓于阅读讲解中,引导学生将阅读技巧、解题方法分别整理归类。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三年级课文识字量急剧增加,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少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势必会渐渐丧失阅读热情。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成为阅读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呢?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题质疑来让学生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一文的教学,教师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回答三个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军神是什么?军神与军人的区别是什么?沃克先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文章朗读、揣摩语意、把握语气,从伤势严重、不用麻药、汗如雨下、脸色苍白等角度,体会军神的形象——刘伯承不仅是  相似文献   

17.
正想阅读、知阅读与会阅读应该是智慧课堂的趣味所在。"想—知—会"如何有效地设计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呢?笔者以2013年执教的公开课《敬畏生命》为例,来说明一堂好课的三种智慧情态。一、图片情境,创设"想阅读"的情态执教《敬畏生命》,是在异地借班教学。学生上课前并不知道阅读什么,直到我揭示阅读内容时,他们才看到《敬畏生命》的复印材料。而在设计《敬畏生命》教学方案时,我在思考,这节公开课应解决什么问题呢?是展现好的设计、好的过程、好的方法、好的结果,让听课者可欣赏,可借鉴,可研究?然而,我觉得,最应该解  相似文献   

18.
很多教师认为,低年段语文教学,无非认识几个生字,进行一些短小课文的阅读理解,有什么难的。可真正实践下来,才发现想要上好一堂课并不容易。如何把握低年段语文教学?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怎样帮助他们学会阅读,让他们好读书,更善读书?我认为关键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本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现以《自己去吧》一课教学为例一起探讨。一、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具体教学中,朗读课文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朗读要求。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而在对农村低段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如此重要的风与帆热爱它的孩子却是如此之少,扬起它的更是少之又少。低中段是孩子阅读的关键期,为什么农村孩子会缺乏阅读的兴趣呢?是否有一盏灯照亮农村孩子童年的阅读呢?作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我们如何成为孩子阅读的点灯人呢?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三年级课文识字量急剧增加,学生表现出较强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少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势必会渐渐丧失阅读热情。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成为阅读兴趣培养的主阵地呢?一、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题质疑来让学生感受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军神》一文的教学,教师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回答三个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军神是什么?军神与军人的区别是什么?沃克先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文章朗读、揣摩语意、把握语气,从伤势严重、不用麻药、汗如雨下、脸色苍白等角度,体会军神的形象——刘伯承不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