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根》2017,(1)
正在西方文化史中,女巫骑着扫帚飞来飞去是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徐育新等译,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中指出:"(在欧洲)人们总是认为巫妖们骑在扫帚或其他轻便工具上来往于天空。"安徒生童话《守塔人奥勒》中说:"女巫骑着扫帚的传说是大家都知道的,那讲的是仲夏夜,去的地方是布洛克斯毕耶尔。"在意大利,孩子们相信1月6日主显节(纪念耶稣的节日)收到的礼物,是仁慈的丑巫婆贝芬娜骑在扫帚柄  相似文献   

2.
郑虔是唐代中期一流的诗人和学者,也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以博学见称,对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书画等皆有精深造诣,被人誉为"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宗一代".他特别受唐玄宗赏识,进献的诗文书画,被玄宗御笔亲题"郑虔三绝",成为著名佳话.同时,他和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人又是很好的诗朋酒友,尤其与杜甫交情深厚,二人为数十年的知交.  相似文献   

3.
正"杜陵韦曲未央前……时论同归尺五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赠韦七赞善》一诗之中提到的诗句,是对韦、杜两家显赫身世的称赞和自我标榜。杜家这里不赘述,侧重谈谈韦家。韦氏祖先在西汉昭帝时,举家迁入平陵,汉宣帝时,韦玄成因为有拥立之功拜相,再徙杜陵,成为韦氏的祖居地。韦应物,京兆长安人,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诗的风格清新淡雅,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的诗风近似,人们常常把他们并称为王孟韦柳。他住在长安城南的韦曲,东面就  相似文献   

4.
王维与杜甫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诗歌大家.本文主要是就他们的山水诗之异同作一些比较. 在第一部分里,本文简略回顾了一下山水诗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二、三、四部分里,分别就王维和杜甫山水诗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5.
1989年,"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北大毕业生王青松和妻子两人出于精神和心灵的洁癖,也出于对孩子生长环境的考虑,而隐遁深山,二十年间只出来几次。如今,为了孩子的发展,王青松准备再次出山,认为三年足以适应这个久违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叫火"是几十年前长江入海口北侧沙地人的习俗,直到现在,有人还在信奉着。所谓"叫火",就是把某个人眼睛里被吓走了的火,重新呼唤回来。这种"叫火"的样式很多,有搭高台的,有用扫帚招的,有用银圆、纸人泡汤的,有用手指甲、裤带头泡汤的,也有扣米的,还有将唾沫唾在碗里让受惊吓了的人喝的。民间判断这个症状的依据是受惊后出现不安宁、幻觉、说胡话、半开眼睛难以入睡等。判断的方法很简单,合上双眼,用拇指、食指掐鼻梁两侧的  相似文献   

7.
一碗米     
杨友泉 《大理文化》2010,(12):19-28
王秀英用一把稻草扎成的小扫帚,在松木做的大柜里扫了半天,扫出一白瓷碗米,有几粒卡在了柜缝里,王秀英就借着斜射进来的阳光,用扫帚尖一粒一粒抠,直到把最后一粒米从缝隙里抠出。儿子儿媳从田地里回来,王秀英把一甑饭放在桌上,儿媳见往日掺混在杂粮中  相似文献   

8.
霍锟 《寻根》2022,(2):52-57
北宋时期大晟雅乐乐器的制造和使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刘"中、正"理论为主,后期以蔡攸"太、正、少"理论为主.因此,政和八年(1118年)之前,大晟雅乐乐器分为三组,分别是正声、中声和清声;在政和八年之后,蔡攸提举大晟府后,废除了中声、清声,改用太声、正声和少声.本文对北宋时期大晟雅乐乐器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家。据说,水墨画就是他创始的,宋朝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和画的评价,曾得到历史和公众的认可。此外,王维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诗和音乐的关系,是我们今天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可以说,王维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王...  相似文献   

10.
正几年前,我国某家大报开了一个专栏,叫"无德无信美国人",专门向国人约稿,谈美国人的诚信问题。一时间舆论哗然,不少人认为这个专栏的名字起得太耸人听闻,有"侮辱友邦"之嫌,自然投稿者也寥寥,不久后专栏便"无疾而终"。而笔者认为,这个专栏的出发点并没问题,但标题起得不太恰当。美国人的诚信问题,值得一谈。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总人口上亿,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美国有其自身的国民性弱点,也有某些个体的不足之处。这些理应客观、区别  相似文献   

11.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1,(7):123-126
永平是大理的西大门,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山区占93.8%,下辖4乡3镇,7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万人,占89.2%;永平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古有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今有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是滇西最大的农特产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12.
尚方超 《寻根》2016,(4):16-19
在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脚下,有一座修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的盘谷寺。寺前最显眼的一处石阶上,有一座八角重檐尖顶的御碑亭。亭中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首刻有"歌盘合契"四个大字,意思是将歌颂盘谷寺的文章合镌在这块碑上。碑文分三个部分,一为唐朝大文豪韩愈的著名散文《送李愿  相似文献   

13.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14.
石磊 《华夏文化》2016,(4):31-33
正"提到明代历史上的改革家,最著名的当属张居正,但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张居正改革的成败,都离不开一个女人的影响"。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明神宗的老师,明朝中后期著名政治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明神宗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给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延缓了大明中后期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即"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二十四节气"是在汉武帝时代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布的新历法《太初历》中完整亮相的。落下闳是使用他研究制作的"赤道式浑仪"测定二十八宿的赤道距度,并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这是落下闳的突出贡献。由他"运算转历"负责历法计算。他是制定《太初历》的代表人物。落下闳的贡献,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将太阳运行的周期与月球的相位变化协调起来。落下闳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最大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建构的系统是既有定性、又有定量的系统。浑天说、《太初历》是既有系统观测,又有逻辑体系。浑天说与《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项经典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17.
學人寄語     
正文化是鬆散的結構,內中充滿了張力。無窮無盡、川流不息的各種力量在相互牽拉、撕扯、撞擊、會通、融合。也可以說,文化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化分化合的綜合體,因不同元素之間的交錯互動,彼此相斥相激,而産生新的令人類歡愉的生命體。《易·繫辭》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生生"情形下的"易"之太極,不妨看做是對人類文化現象的哲學槪括。而在宋代思想家張載那裏,太極和"太和"爲同一範疇的不同名相,所揭示的則是天下大道和天人之道所籠攝的無盡含藏:"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  相似文献   

18.
<正>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艺术成就很高,与孟浩然同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的杰出代表,并称为"王孟"。他一生著述颇丰,诗艺超群,绝句、律诗等文体皆擅,其山水、田园、边塞、送别、思亲、怀乡、隐逸、游览、酬赠、唱和等题材的诗歌,都有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从抒写京都繁华到边塞壮美,从北方的豪迈到山野的幽静,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2011,(5):F0002-F0002,1
1989年,“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北大毕业生王青松和妻子两人出于精神和心灵的洁癖,也出于对孩子生长环境的考虑,而隐遁深山,二十年间只出来几次。如今,为了孩子的发展,王青松准备再次出山,认为三年足以适应这个久违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尹学渊  杨士斌 《大理文化》2012,(10):113-114
张友相,云南大理古城人,是清末民国初年大理地区著名的本土画家。他在民间绘画艺术的成就及社会影响,我国著名学者徐嘉瑞、马曜等都在他们的著作、论文中有过介绍:他的声望和创作情况,大理地区尤其在下关老一辈人口中也有种种传说:他的家族事略、他的为人以及他在艰难岁月里奔走于苍山洱海之间,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情况在他几代后人中,更是口口相传,留下种种令后辈仰慕的记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张友相的手绘真迹画作,大多已经散失无存,其后人曾经保存的一些作品,也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的社会动乱中全部流失损毁,令人扼腕叹息。所幸其曾孙张跃伟先生几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