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中古入声韵字在《五方元音》中失去入声韵尾,作为一种独立的调类,与相应的阴声韵合流叠置,改变了传统韵书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的格局,体现了入声演变的一种格局、趋势。通过对《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入声在近代汉语中的消失归并。  相似文献   

2.
与毛诗即《诗经》音系比较,三家诗异文表现出共同的韵部系统特点,反映汉代齐鲁方音特征:脂、微相混;歌部细音与支部细音合流,与脂微相近;鱼部一部分字读入麻,与歌戈合为一部;侯部三等与鱼部合流;侯部一等与幽部合口合流;幽部开口与宵部合流;后鼻音韵尾在中元音后演变为前元音韵尾,前鼻音韵尾在低元音后弱化或脱落;入声韵尾有大量的弱化和脱落的趋势。三家诗异文反映的语音特点,既有方音变化的性质,同时也有历时音变的性质,它们演变趋势很多地方代表汉语语音历史音变的趋势,因而可以与利用其他材料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印证。  相似文献   

3.
《增补汇音》声母方面保留了上古音系统的许多特色。阳声韵完整地保留了上古音[-m]、[-n]、[-η]的收尾系统。阴声韵只有“玑”、“葩’,两韵差异较大。入声韵出现了与阳声韵相配的入声和与阴声相配的入声两套。《增补》中出现大量阴入对转现象。《增补》将上古四声分为七音,上古许多入声字,在《增补》中属于上去或下上,这是与上古调类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说文解字》为参考,找出《广韵》中上古使用的尤、有、宥三部字共291个。以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为标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进行系联,发现这些字因为与不同声母搭配而在上古属于不同的韵部,并且绝大多数归幽部,极少数归之部,个别字归侯部。  相似文献   

5.
王文璧《中州音韵》是一部南曲韵书。韵书中完整地保留了3个闭口韵部,除了承袭所本韵书原有体制、传承戏曲演唱传统唱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以实际语音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中叶前后闭口韵仍然存在于吴方言中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6.
太原盆地方言入声韵今读分三种类型:阳曲型有三组入声韵,包括一组低元音,一组中元音,一组高元音;太原型有两组入声韵,包括一组低元音,一组高元音;平遥型只有一组入声韵。三种类型中只有阳曲型还保留着中元音韵母,并且太原型古入声韵今读低元音的韵母一起正在经历着向高元音韵母的演变,平遥型入声韵已经完成了这项归并,今天都读为半低元音。  相似文献   

7.
高元音擦化是汉语方言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音现象,我们以合肥方言舌尖元音[]为例,通过声学实验发现这娄记音在语图上表现却高频乱纹、在声波信号上表现为无规则"毛刺";舌尖元音[]与不同声母组合时摩擦程度响别.表现为捧膏段所占时长比例不同;听感实验和相对斜度的统计分析表明[]的日上升趋势与摩擦无关,而与舌位关系密切:舌位趟高越前越容易造戎共振峰模式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50个方言点的调查,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绝大多数方言以两组入声韵为常,主要元音分别为高元音和低元音。在详细描写其读音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入声韵今读韵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古音东冬不分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孔广森《诗声类》分东冬为二、以冬配幽以来,学界虽有异辞,但赞成者居多。赞成分的严可均又并冬于侵。王力先生则认为,“从《诗经》用韵的情况看,冬侵合并是合乎事实的”,“后来由于语音演变,冬部由侵部分化出来”。“这样,《离  相似文献   

10.
对前人研究《五方元音》入声的成果进行综述概括,结合《五方元音》本身的材料,运用入声韵与阴声韵合流叠置的方法,论证《五方元音》入声存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在分析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进问题的基础上,从保障体系、合作体系、合作模式、招生招工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及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对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国形声字之异体与战国古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鸿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101-105
战国文字的谐声现象是研究战国语音的重要凭借。从异体字不同的声符入手来研究战国古音,也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办法。战国形声字的异体字有三个种类:换用不同的声符、换用不同的形符、换用不同的声符和形符。在声母方面的特点是:以本组声母自谐为主,舌上音本组之间的关系密切,尤其是余母、定母更为突出。唇音帮、滂、并关系密切。喉音见、溪、群及影、匣关系密切。在韵母方面的特点是:以本母自谐为主,这种现象比声母更突出。  相似文献   

13.
据《诗经》用韵研究古四声,有四点需要分辨:一,《诗经》押韵有必韵句和非必韵句的区别,非必韵句对声音(本文关注声调)和谐的要求宽于必韵句,不重复的必韵句韵脚更能反映古声调情况的客观。二,《诗经》同部字相押,有的既同部又同声调,有的同部但不同声调。在符合一定韵式的规律性转换中,同部不同声调也是诗人有意识的换韵,应当视为四声分押。三,因假借、引申派生、语法音变等原因,有些字一字多个声调,根据音义相应的原则,应区别其不同意义和不同语法功能,以定其在具体诗句中的实际声调。四,《诗经》中,平、上、去、入各声,阴、阳、入各声,用韵情况很不同,了解古四声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各声应区别统计。根据上述四点主张,发现一些新的定例、韵式,以义辨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诗经》用韵的四声数据库,从而利用计算机对全诗305篇、1133有韵之章、1696韵段、5308入韵句的用韵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4548必韵句中,通押183句,占全部必韵句的4.02%。各声通押比依次是平声2.27%,上声5.42%,去声16.71%,入声1.44%。阴、阳、入三声的通押比依次为阴声韵5.88%,阳声韵3.29%,入声韵1.44%。阳声韵中,平、上、去声的通押比依次是1.26%、15.05%、17.86%。阴声韵的去声和阳声韵的上、去声,在《诗经》时代可能处于四声系统上发展完善的晚期。  相似文献   

14.
潮汕歌谣,历史漫氏,流传久远,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潮汕歌谣押韵自由,方言韵入歌,用韵独特,节奏明快,叠音巧用,形成了歌谣的声律美,让人感受到潮汕歌谣独特的声律魅力。  相似文献   

15.
<增补汇音>是一本方言韵书,它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漳州地区漳浦以东接近龙海、厦门一带方言的语音实际,本文将之与普通话音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发现:<增补汇音>更多地保留了早期历史性的语音标准,而普通话则保留着晚期历史性的语音标准.  相似文献   

16.
向玉圭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14-115
声乐是研究歌唱方法的学科。不仅在理论上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更应把握发声的科学性,声区统一是歌声方法坚持的基本原则。旨在弄清声区划分的两种方法,分析常见的声区不统一的根源。一种是对声音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错误,把声区与共鸣腔体孤立的、机械的搭配起来;另一种是由于声音技术的不成熟而导致的声区不统一。针对声区不统一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纠正办法,具体而言,男女声在训练声区统一的过程中,办法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两汉时期西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以前由于材料的缺乏,很少有关于古代川西方言语音系统的研究。文章是在对汉代四川几位重要文学家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来分析汉代四川方言韵部系统,揭示其语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诗词无疑是极美的,其翻译无疑也是极难的。通过对金陵判词的一部分修辞格(包括典故、双关、析字藏字、押韵等)的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倡导在诗歌翻译中不但要保留原文的意境美,也要尽量传达原文的形式美、声音美和文化内涵美。  相似文献   

19.
In poetry, the device of ending two or more lines with words that sound alike is called end rhyming;end words that share a particular sound are end rhymes. When used in a poem,end rhymes set up a definite pattern of sounds-a rhyme scheme.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