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土地资本化推进城市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南昌进行土地资本化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有利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化,从机制上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只有产出的困境,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它是解决南昌城市建设土地经营问题,实现盘活存量土地和显示土地资产,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论经营城市     
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是经营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等等.当前经营城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经营城市土地中出现了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土地寻租导致一些官员腐败等等.因此,在经营城市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土地经营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搞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从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张晶 《考试周刊》2007,(4):125-126
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中的可经营资源统筹起来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开发和引进增值,从经营活动中获取收益,并把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化资源和城市形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竞争资本,是可供城市经营的最大无形资产。在分析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经营三方面内涵和梳理三者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城市形象经营的一般模式。以涡阳县为例,分析涡阳城市形象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涡阳城市文化资源的分类提取,根据文化资源优势对涡阳进行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最后提出了涡阳城市形象经营的主要策略建议,以期实现城市无形资产增值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国家拨款:②学校创收;③接受社会赞助和捐赠:④各经营机构自购资产:⑤土地、房产、仪器设备、家俱、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⑥校名、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⑦产业发展中,一部分国有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高校国有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高校依法人资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缺少技术转移的方法与手段,影响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履行.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根植高校,既懂得高校又具备市场的准入机制,它能把学校的科技成果(无形资产)变成经营资本,在市场中物化成价格.因此,它在以实现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在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推动中完成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研究结果认为,当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真正将科技成果作为公司的唯一资本来源,而且自身也把科技成果的转移作为工作的唯一时,存在于高校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才可以说实现了它真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独立性和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经营城市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用新型的理念来指导。城市无形资产的经营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重视。确认城市文化是城市经营的灵魂,城市形象是城市经营的重要载体,城市旅游是城市经营的依托,以现代营销的手段经营城市的无形资产将为城市价值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应运而生。土地资产作为城市众多客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构成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经营城市的核心就是经营土地。政府既是经营城市的主体,又是经营城市的客体,经营城市、经营土地必须有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依托,将土地经营与城市经营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土地资产的增值潜力。同时要坚持土地市场的统一.树立“只有保护好耕地.才能经营好土地”的观念,经营好土地,最终经营好城市。  相似文献   

9.
许多城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实力、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本,是能带来效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经营手段。文化资本创造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用文化资本理念经营城市是城市管理的新境界。实施文化资本经营可选择个性发展战略或文化资本经营与CIS管理相结合的策略,使一个城市具有更多更独特的文化色彩,并实现城市无形资产的飞速增值。  相似文献   

10.
以1km ×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交通路网指数、水域指数、学校服务指数、居住影响力指数与地被指数等影响因子,运用GIS技术建立大滁城人居环境指数(HEI)模型,定量研究大滁城规划区人居环境的适宜程度及其空间规律性。研究结果表明:大滁城人居环境指数呈现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地区递减的趋势;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二者的一次拟合度 R2=0.8361。大滁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大滁城一般适宜以上的地区132km2,接近大滁城面积的2.96%,相应的人口占大滁城8.75%,其中3.3%的人口聚集在0.78%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大滁城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698km2,占大滁城国土面积的15.69%,相应的人口39.33万,占大滁城总人口的24.21%,人口密度555人/km2,是大滁城人居环境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大滁城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619km2,人口108.91万,占大滁城总面积的81.35%,人口密度为303人/km2,低于大滁城地区365人/km2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