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取象比类”句式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关系特点,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取象比类”句法关系的探讨,结合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就可以透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古汉语句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找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古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唯象思维对中国文化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但何谓唯象思维至今却语焉不详。本文认为,唯象思维的理论体系由“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命题构成,它们形成了前后相继、彼此衔接的三个阶段。文章结合古代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阐述、论证了这一运作过程,从而凸现其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
意象在中国传统诗学乃至思维中拥有重要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理论,与《周易》的卦象理论一脉相承,在诗歌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古典诗词的意象生成与《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方式即"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运用是对《易经》中取象思维的继承与超越。以具体诗作为例探讨古典诗歌意象与取象思维的关系,对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文化语境对隐喻意义的取象具有制约作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取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章探讨了导致汉英隐喻意义取象的异同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它以形象的譬类,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富于诗意的运行轨迹 ,它以取象譬类、天人互参的方式 ,以饱含情感的意象氛围直达诗意追求。取象譬类和情意倾向是它的诗化特征 ,它以形象的譬类 ,将其蕴涵的深刻情感展现出来 ,这种饱含情感的意象思维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诗意精神。本文集中揭示了意象思维作为中国审美文化和诗意文化机制中枢的思维特征 ,为揭示意象思维乃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诗意指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辨证的直观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文化“基因”.它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式”:直觉感悟、体味品评和以象喻方式类比的特征.具象与抽象统一、概括与体验统一的理论范畴,原始要终与执本驭末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审美描述与类比推理相结合的论述方式。  相似文献   

8.
“象”,作为中国古代先哲整体地、形象地把握和反映世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艺术论的基因。《周易》“立象尽意”说关于“象”的独特性质和功能的见解,无论是从易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孕育,还是对古代抒情艺术的发育成长,其意义都不能低估。因而,今天我们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论时,它理所当然地引超人们重视。但是,易象是什么?它和艺术形象之间关系如何?目前看法不一,意见还有分歧,这会造成艺术理论上的混乱。为了清楚地说明它们的关系和影响,只有回到问题本身:易象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中西传统文化孕育、形塑了抽象寻本和取象比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从类型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定义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非定义思维;从过程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分析性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相似性思维;从效果上看,抽象寻本是一种基于对话的论证思维,而取象比类是一种基于体验的感悟思维.直面抽象寻本与取象比类的异同,教育应基于语言与思维的互构关系,教会学生思维;基于学科知识的"大概念",让学生洞见学科知识的本质;基于问题的解决,发挥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以形象喻诗风”是一大特点,从我国的构字特征、“象”式思维的传统和重感悟的儒释道文化特点这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推敲"典故中隐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寓象思维,即作家通过想象将自我寓于形象之中进行思考.寓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具体方式,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寓象思维的特征、心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显著思维特征和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之一。"象"字最初是指一种长鼻长牙的大型哺乳动物,后演变出形状、样貌、模仿、表现等抽象意义,进而衍生出意象、气象、形象、象征等核心文论概念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境生象外等重要文论命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具有一种文化语境性。汉语词语修辞的“象思维”过程及特征与汉民族原始的思维过程及特征一致,即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寻求直接联系或认同,用物象来进行思维。这种“象思维”过程具有取象与观象,以物象为基础;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绎出义理,并注重对“象”的整体直观和体悟;以自我为中心,主客体混融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汉语词语从产生到运用过程都是“象”、“意”、“言”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丘处机是金代全真教“北七真”之一。他的山水景物诗是他修道的心路历程的诗化表现。修道是宗教体验,作诗是审美活动,二者结合的契机主要在于丘处机的心性修炼走着一条感物体道的途径,具有古代传统思维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的特征,而这也正与古代诗歌“感兴”创作思维相一致。因此,他的山水景物诗中艺术蕴含较多,一般宗教诗的说教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受《周易》的影响,尤其受取象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且在山水诗刻画准确与体验细腻的秀丽景色中,蕴藏着丰富的理趣,从而给人某种启示。其所取之象的品质,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化,最终成为古典诗歌的常见的“象”,其取象艺术对其后世的山水诗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象”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对诗教的重视,试图建立“象”与儒家思想的诗性气质及重诗之间的合理联系,并阐明这一点对于儒家文艺思想中审美标准与解读原则的确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周易》围绕"象思维"提出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制器尚象"等重要命题,构建起一套完整而独特的思维方法。"象思维"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核心思维方法之一,对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意象"观念和"创物"观念等方面。《周易》"象思维"与西方当代哲学中的现象学方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通过对《周易》思想和现象学方法的参照,可以从"象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设计思想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周易》之卦象爻辞晦涩难懂,主要原因是其中蕴含诸多隐性话语。这种隐曲之意的表达是古人隐喻思维模式的表现。《周易》中一切隐喻的“本体”即为取法万物、映射万物的“象”。隐喻思维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从具象到形象的观物取象和从形象到表意的立象以尽意。这种隐喻思维模式有四个特征,即隐曲性、对应性、想象与联想性和主观性。  相似文献   

20.
《周易》象数思维影响了民族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古代文学思想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天人合一、阴阳互动、通变致久等思想构成古代文论的哲学基础,而“言意之辨”、“意境说”等文学思想都和《周易》象数思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