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延新 《文教资料》2014,(17):84-85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探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发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事实出发,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采用大量调研数据作为重要支撑,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状况作了深入分析,总结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以期能从高校教育层面来推动我...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我国宣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推动我国高校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要努力建设“生态高校”,着力培育高校生态主体(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等)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国高校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人民的教育梦即中国的教育梦。  相似文献   

4.
思想力“原点”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高校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中国及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阐发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探讨了在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观念的建设则是关键,是前提。从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联系,提出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是有效开展生态文明制度教育、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活动不规范、内容不系统、开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加强其制度化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是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运行要求以及对相关教育制度建设主体的基本要求纳入正式规则体系,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不断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动态过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要明确其制度建设主体职责,注重制度体系的规范性与可行性,认识和把握建设环境机遇,有效地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生态实践教育的意义与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是发展高校生态教育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强大动力,是推进高校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高校生态实践教育有利于形成生态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有力影响和大面积辐射;加强高校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高校课堂教育模式的改革,加强高校内部的生态实践教育,加强高校生态实践教育与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是现如今在我国实施高校生态实践教育可选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国外地方高校主要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面向社区的科学研究服务于地方可持续发展,以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提高学生以及居民的生态文明素质,以绿色生态校园管理成为地方生态文明典范,以组织化的师生行动直接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等。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为例,对国外地方高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高校以传承和创新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重要文化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应当充分有效地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在资源配置和基本职能发挥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缺乏生态保护内涵,忽视生态保护规范。反思市场取向、学科壁垒和科技理性的办学模式所导致的生态文明教育困境,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我国高校才能切实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从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重要意义出发,讨论了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肖彬 《文教资料》2014,(26):97-98
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基地。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宣传者,事关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生态素质,使之有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于促进社会生态文明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深刻而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升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和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环境自身发展和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需要,是高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创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开始普遍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也普遍借助互联网的作用,有效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应着力进行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搭建,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改革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强化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意识等,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5.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同时也担负着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使之有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意义.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文章从多个维度对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具体路径包括: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提高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理性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文章从多个维度对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和建议,具体路径包括: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水平;加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力度,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注重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提升,有效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研究;加大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简介生态文明的概念,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初效成交入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下,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必要性。提出在我国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应当加入适当的生态文明教育,以保证高校培养全面型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状态进行制度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教育方面的功能与生态文明建设非正式制度效能要求形成天然契合。  相似文献   

20.
邹奎 《河南教育》2023,(12):35-36
塞罕坝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等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是党带领人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动体现。将生态文明建设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弘扬和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