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4月,古城绍兴隆重举行了公祭大禹陵活动。今年6月,江泽民同志来到大禹陵,对祭禹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回京后又在百忙中为大禹陵牌坊题写了“大禹陵”三个大字。现在,祭禹活动已过去了几个月,然而,祭禹的钟声却久久回响在古城  相似文献   

2.
2014年9月28日,秋阳明丽,清桂飘香.九时整,衢州市社会各界纪念孔子2565年诞辰的祭祀典礼在悠扬的礼乐声中如仪举行.参祭者千余人,济济于大成殿前,虔诚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夫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都拥有悠久的稻作文化历史。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该文从节日食俗和祭俗两方面出发,分析了食俗中的稻作文化象征及特色祭品,阐述了祭俗中的春耕、丰收、祈雨、祭魂、蓄牛魂等稻作仪式,丰富了中国、越南两国跨境民族的节日文化研究内容,对深化中越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射礼作为一种以射箭为主要内容、带有竞技性质的、有一定政治目的和道德教化作用的象征性礼仪活动,起源于商,兴盛于西周,春秋时礼节仪式进一步规范化,在《周礼》当中被归为嘉礼,战国时渐渐衰弱。射礼具体内容和含义的演变,很好地反映了礼乐仪式背后的奴隶制贵族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卜辞所见"河母""河女"等语词,当释作"以女献于河",此乃殷商人祭之法,后代沿此祭礼,更变有"为河伯取妇"的习俗。探究卜辞中"河母"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殷商社会面貌。基于此,将从卜辞中"河母"的相关记录入手,研究殷商"人祭"山川之礼,考察卜辞相关句式,希望能为此类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6.
任晓锋 《文化学刊》2011,(1):151-154
以"礼坏乐崩"形容春秋社会剧变,不利于正确认识评价礼的作用与价值。春秋社会频频僭礼、违礼的现象背后,孕育了礼的重大变化,内容上与仪相区分,地位陡然隆升,备受社会瞩目,成为统治者治国定邦和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周家台"祠先农"秦简中涉及的祭祀活动及其中所蕴籍的宗教、政治与技术等背景的综合研究。文中首先对一些重要词语和语句进行了新的释读和文义贯通,并对腏祭的祭仪特征进行了专题考察。在背景研究方面,则首先通过考察先秦至汉代神农、后稷以及诸田事神的原初神格、祭礼特征及后续演进,确定了先农的田祖原型及其与其他农业神祇的整合过程,同时也阐释了先农在秦代产生和民间私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腊祭而言,则区分了先秦时代十月腊祭和十二月蜡祭的功能特征,并探讨了战国晚期秦地对二祭进行整合的祭制改革及腊祭在两汉时代发展为岁终年节等相关问题,另外还研析了郑玄等东汉经学家在腊祭和先农释读方面出现的诸多困惑、失误与深层原因。最后,在禾、黍名称与治种技术问题上,指出二者均源于北方的粟作农业体系,与楚地稻作农业无关。由简文中的出种、燔治和殽种等活动,可证由选种、晒种、藏种、出种、粪种等环节构成的整套治种技术在秦代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显示出农业技术、先农信仰与祭礼活动的有机交融。就政治-宗教层面而言,楚地先农祭的出现,其实是秦人强权文化一统天下的缩影,也是秦人国家宗教征服楚地信仰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礼俗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进行全面综合论述的文章。通过对"礼的种类"、"礼的起源"、"礼之实"、"礼与仪"、"礼与俗"等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实质进行考察和探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礼是以仁义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调剂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它所具有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报上登载某些地区或学校的青年学生为立志而举办"成年"礼仪。这就给社会提出一个课题:如何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蔚县历史悠久,现存部分碑刻涉及了祭赛演剧、剧场修建、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颇具地方特色,是了解和研究蔚县古戏台与戏曲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武 ,又称“玄武”、“元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道教及民间奉祀的尊神。明人樊深说 :“真武者 ,本北方玄武之像 ,世乃绘塑以貌之 ,庙宇以居之 ,祭享之礼殆遍天下 ,盖自宋以来已然。”1 为何自宋而始 ?情况怎样 ?原因何在 ?笔者拟就此作如下探讨。一 真武在宋代的演变真武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