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电场这一章公式较多.如:E=F/q,E=kQ/r2,E=U/d以及F=kq1q1/r2.学习这些公式,要明确其由来及使用条件.E=kQ/r2是点电荷场强公式,它是由电场强度定义式E=F/q和库仑定律推导而来.对于E=U/d,则是利用功的定义式:W=Fd和电功W=qU,得到E=F/q=U/d,这个公式只适用于匀强电场.库仑定律F=kq1q2/r2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点电荷.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美国ABET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作用机制,指出ABET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为工程教育提供了质量保障,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指挥棒”,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并影响工程教育的平台,两种制度的要求与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1996年在欧洲召开了两次世界性继续教育大会,一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工程教育和工业领导人代表大会”,另一次SEFI即欧洲工程师教育学会年会.这两次世界性会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动态,现将有关情况简单介绍如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工程教育和工业领导人代表大会1996年7月2日至5日,由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合办单位有UNID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ATI(国际技术协会和组织联盟),WFEO(世界工业组织联合会),大会得到了CESAER(欧洲现代工程教育和研究学院大会)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 ,求解非对称性交流电有效值 ,既是电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各种媒体对此讨论的颇多 ,不过都没有总结出现成的公式 .为了便于求解交流电的有效值 ,我们总结出了求正弦式交流电、方波交流电、三角波交流电的一般公式 ,使求解非对称性交流电有效值变得简单易行 .一、求正弦式交流电有效值的一般公式I正 =I1 m2 I2 m22 ,E正 =E1 m2 E2 m22 ,U正 =U1 m2 U2 m22 .1.公式推导非对称性正弦式交流电的 i-t图象如图 1图 1所示 ,由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可知( I1 m2 ) 2 RT2 ( I2 m2 ) 2 RT2 =I2 RT,∴ I…  相似文献   

5.
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出将“卓越计划”与注册执业制度相结合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课程设置与内容、授课方式、师资培养、能力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同时指出: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应按照“卓越计划”要求,主动适应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一般情况下的电荷系出发,分析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电荷系能量的普适公式:W=1/2∫_Vρ(r)U(r)dV或W=1/2∫_VεE~2dV  相似文献   

7.
电场强度是电场一章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 是用来描述电场力性质的物理量。关于电场强度的 求解公式,高中阶段主要有三个:(1)定义式 E=F/q, 适用于任何电场;(2)真空中的点电荷场强求解公式: E=KQ/r~2,仅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 Q 所激发的电场; (3)推导式:E=U/d,仅适用于匀强电场,其中 d 是某 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从现在的考试上看,往往将 以上这些公式及矢量常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知识 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下面就几道典型例题进行归类 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关于电场强度的三个公式中,E=F/q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E=kQ/r~2,仅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Q激发的电场;E=U/d,仅适用于匀强电场,其中d是某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此外,还有电场的叠加原理E=E_1+E_2+…+E_n(矢量和)。本文结合典型例题探析求解电场强度的六种方法。 1.无论是匀强电场还是非匀强电场,如果已知或可以求出电场中某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则可用场强的定义式E=F/q求该点电场强度  相似文献   

9.
张智 《考试周刊》2015,(8):122-123
<正>在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实验原理、数据分析和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难度较大,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探讨,以供同仁参考。一、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1.伏安法:如图1,理论公式为U=E-Ir,可通过电压表测出路端电压U,电流表测出电流I,即:(U1,I1),(U2,I2).依据公式:U1=E-I1r;U2=E-I2r,求出E、r: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变压器”一章中 ,有这样的描述 :“原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1=n1ΔΦΔT,E2 =n2 ΔΦΔ T,由此可得 E1E2=n1n2.在原线圈中 ,感应电动势 E1起着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 ,跟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1的作用相反 ,原线圈的电阻很小 ,如果忽略不计 ,则有 U1=E1.副线圈相当于一个电源 ,感应电动势 E2 相当于电源的电动势 .副线圈的电阻也很小 ,如果忽略不计 ,副线圈就相当于无内阻的电源 ,因而副线圈的端电压 U2 =E2 .于是得到U1U2=n1n2……”由这段描述可知 ,电动势 E1、E2 指其平均值 ,…  相似文献   

11.
在纯电阻电路中经常使用的电功 (电能 )、电功率、电热公式如表 1所示 :表 1物理量常 用 公 式电功 (电能 ) W=UIt,W=I2 Rt,W=U2 t/R电功率 P=UI,P=I2 R,P=U2 /R电 热 Q=UIt,Q=I2 Rt,Q=U2 t/R  表 1中电功 (电能 )、电功率、电热的有关公式在实际解题中如何选用 ,不少同学心中无数 ,随意任选一个就用 ,这常常使解题变得烦琐或得不到正确结果 ,笔者在解题中对这些公式的选用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如表2所示的选用规律 ,供读者参考 .表 2公 式选 用 规 律W=UIt(电功 )P=UI(电功率 )Q=UIt(电热 )涉及电压、电流时选用W=…  相似文献   

12.
交流电的有效值是交变电流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同学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书本上关于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公式U=U_m/2~(1/2)、I=I_m/2~(1/2),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本质和意义,遇到问题时仍无从下手.如何正确建立“有效值”概念,并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  相似文献   

13.
动态“TREE-diss”专题———欧洲TREE主题网络成果研讨会1995年,欧盟制定了苏格拉底计划(Socrates Pro-gramme),构建并实施了一系列主题网络(即受到欧盟委员会资助的基于某一主题的项目)。第一个主题网络为H3E(1998~2000)———欧洲高等工程教育(Higher Engineering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运用欧姆定律要做到"对应".就是说,只有对于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同一过程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才能代人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了做到"对应",常常采取加脚码的方法,对于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的各物理量运用同一个脚码,例如某导体的电阻用R1表示,它的电流、电压分别用I1、U1表示,电阻R2的电流、电压分别用I2、U2表示,在书写欧姆定律的公式时,也要做到"对号入座",即I1=U1/R1,I2=U2/R2等.同理,对于同一个过程也要用角标将它们加以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5.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考察的基础上,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关于电场强度的三个公式中,E=F/q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E=kQ/r2,仅适用于真空中电荷Q激发的电场;E=U/d,仅适用于匀强电场,其中d是某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此外,还有电场的叠加原理E=E1+E2+…+En(矢量和).本文结合典型例题探析求解电场强度的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在胶体制备实验中关于电场强度的计算问题。建议用公式E=j/κ代替公式E=U/L计算电场强度,避免了两电极之间的曲线距离的测量,可以减小误差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在胶体制备实验中关于电场强度的计算问题。建议用公式 E= j/κ代替公式 E=U/L计算电场强度,避免了两电极之间的曲线距离的测量,可以减小误差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生对诱导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却不能“倒背如流”,也就是不能“逆用”诱导公式。究其原因,还是不能灵活运用诱导公式。所谓诱导公式的“逆运用”,顾名思义,就是把诱导公式反回去应用。例如,能根据需要把sinα写成形如sin(π-α),-sin(π+α),-sin(2π-α),sin(2π+α),-sin(-α),cos(π/2-α),-cos(π/2+α),-cos(3π/2-α),cos(3π/2+α)等形式。在反三角函数的讨论及复数的研究中都需要大量“逆用”诱导公式。例1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arc sin(sin4) (2) arc ctg(ctg5) 对本题只需“逆用”恰当的诱导公式把自变量化  相似文献   

20.
教海拾贝     
让学生掌握公式、法则的各种变形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方程”的观点来考察公式,以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固定的东西,把“死”的东西变活,把一个公式变出几个公式。就拿公式(a b)~2=a~2 2ab b~2而言,此公式的实质是给出a b(和)、ab(积)与a~2 b~2(平方和)这三者间的关系,若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求得其余一个。从变形的角度来讲,就是“和”、“积”,“平方和”这三者的互换。在理解了实质的基础上,我们用方程的观点进行考察,分别依次把“和”、“平方和”、“积”看成是“未知数”,即可得出下面三个公式公式一、(a b)~2=(a~2十b~2)十2ab ——若已知“平方和”与“积”,可求“和”。公式二、a~2 b~2=(a b)~2-2ab ——若已知“和”与“积”,可求“平方和”。公式三、ab=2/1[(a b)~2—(a~2 b~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