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多国民法中都有所规定,但基于各国在立法政策上的不同取向,在制度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从其制度价值两面性及代位权制度构成的比较分析,就我国民法上的代位权制度的构成与传统民法的规定进行比较,以考察其间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3.
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族习惯法缺乏体制保障,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及在审判过程中的适用有限,导致其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往往无法发挥作用.应通过明确民族习惯法的适用标准、系统汇编、立法与程序确认以及培养民族地区法官对习惯法的适用等途径,为民族习惯法司法适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不仅丰富了我国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基本理论及立法现状,从民法的角度剖析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旅游消费者权利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旅游合同相关规定尚不完善;旅游消费者权益民法保护相关法规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首先是要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规定;其次是要将旅游合同有名化并给予旅游格式合同更多的规制;再次是要完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及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有关风险防范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明晰风险防范原则的法律地位是确立其法律约束力的前提,并直接影响国际环境法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比照国际习惯的构成要素,从风险防范原则的立法、司法实践分析,可见,其在国际和国内的立法与司法层面虽有不同程度的援引和应用,但尚未得到各国一致的法律确信,即未取得国际习惯法地位,而只是一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原则。  相似文献   

6.
运动员形象权保护研究契合“依法治体”背景下对体育权利的关照,对维护运动员正当与合法权益具有现实意义。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我国运动员形象权保护提供参考。首先,阐述了形象权的起源与含义,在此基础上,指出运动员形象权是运动员基于其竞技价值,对其可识别形象蕴含的商业价值所享有的权利,具有主体真实性、价值可变性和行使限制性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姓名、绰号、特色语句、职业信息、整体形象等形象权侵权典型案例,指出整个行为标准、主要动机标准、变革性使用标准是形象权侵权认定的主要标准。当前,我国民法、商标法、竞争法、体育法等现有法律对运动员形象权保护不足,以及体育行政规章制度的不灵活,限制、束缚了运动员形象权保护。提出,在法律层面,从民法上思量“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保护运动员形象中的财产利益;商标法上设立事先知情同意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制度;竞争法上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执法、实施体育产业市场黑名单制度;以体育法修改为契机,从运动员权益、体育产业、体育纠纷解决方面构建运动员形象权保护机制。在制度层面,从明晰运动员产权制度、落实与体育经纪合作制度、明确与细化商业合同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社会中有各式各样的规则规范着我们的行为,这些规则,构成了我国的习惯法体系。相较于一些制定法而言,这些习惯法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具有现实功能和特殊价值。虽然有些习惯法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不能否认其存在很高的社会价值、法学价值,应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一致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在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步入"民法典"的时代。刚出台的《民法总则》顺应了市场的需要,极大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具体可以表现为直接满足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民事权利的憧憬,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奠定了厚实基础。本文主要是对《民法总则》中有关《民法总则》成年监护的不足与完善问题进行阐述,分条逐一分析成年监护制度,说明了成年监护制度作为民法中比较重要的制度,在保护限制民事权利人权利和保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方面有深远影响,在现代化背景下强调监护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自其创立之后,各国民法典对其内容都做了适当的规定。我国最初出现在1999年颁布施行的《合同法》中。经过几年的实践感到:缔约过失责任作为民法理论问题在先合同义务方面、主观过错方面仍存在着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唐代谏议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以较完善的体制,将谏议活动规范化,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手段。这些规范,大多存于《唐六典》、《唐会要》中。由于唐代诗人大多有谏官经历,其诗歌也涉及唐代谏议制度的规范问题,有些能填补史载之空缺,月给谏纸、谏囊献书、避人焚草等即是如此。它们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谏官的参政议政活动,而且还为完整认识唐代谏议制度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转型。其中司法理念因晚清修律的发动和展开也发生了变迁。以当时的江苏句容县域为例,其变迁情况体现为仓促性和浅表性特征。浓厚的父母官意识、以和睦家族为首要目标等传统司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这说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真正实现必需重视民间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物权立法、理论争鸣多集中于具体制度的建构、存废。日本民法学者我妻荣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一书从逻辑、目的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根基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物权与债权关系的方法值得体味、学习。物权研究与立法应当以人为本,吸收经济社会政治研究的成果,通过合目的、高效率的技术架构在物权的框架内外形成相对稳定的、统一的法律以及法解释体系,把中国的实际物权问题解决好。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身份不明,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在现实中被弱化,需要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我国现行制度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物权,欲革除其"主体虚位"、"权能缺失"等弊端,则必须对其进行民法上的构建。农村土地所有权应当符合私法固有的逻辑与价值理念,农村集体应当被视为独立、自主的民事主体,即私法上的人,其权利的行使应当体现私法自治原则,尽量淡化公法化色彩和排除行政权力的干扰。应当将目前的三种集体形式统一为农民集体,并在民法中明确农民集体是法人;应当采用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农民集体法人化改造,并构建农民集体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的并存必然会带来文化间的互动。澜沧江流域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既断裂又整合的关系真实地反映了民间和国家两套规范的互动状态。在当前推进依法治国和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两者间法治资源整合的最佳路径,对促进澜沧江流域彝族社会法治真正实现本土化、现代化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出台,对我国法院审理涉外代理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统一了标准。然而由于我国司法实践的匮乏,加之我国实体法中又无有关代理单行法对之概念加之明确,民法与合同法对代理的界定也不一致,这必然导致我国法院对涉外代理案件适用的困顿或导致出现司法惰怠。为保证我国关于涉外代理法律制度的有效、准确实施,我国有必要借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代理法律适用公约》中有关条款的规定,或以单行法的形式,或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界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关于代理法律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对代理采用明确定义、穷尽列举及排除性条款相结合的方法,对代理的适用范围进行规范。以突破立法界定缺陷导致的司法困境.完善我国的代理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受贿罪为身份犯,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一点在《刑法》第385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也加以具体界定。但随着我国体制的变迁,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范围和认定原则也在不断变化,对此问题仍需重新澄清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7.
苗族有一套自己的诉讼习惯法规范,理词是苗族习惯法中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理词作为理师调处苗族婚姻纠纷的重要手段,为维持和谐的民间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成为苗族社会秩序中真实的法律样式。透过理词去了解苗族习惯法及苗族社会秩序的形式将是一条必要途径。通过对苗族婚姻纠纷、土地纠纷、借贷纠纷的分析,探索苗族理词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诉讼调解权是法院的一项司法权力,秩序是法的重要价值之一,法作用于社会,其最终目的在于维系和谐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不同时期,秩序的维系力量是不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契约自由精神的弘扬与民众对权力的排斥,是诉讼调解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当前,在“政治---司法”逻辑下,司法承担着“维稳”的政治压力,法院及法官为了“政治业绩”而盲目追求调解率,导致诉讼调解的异化。制度层面,司法政策是法院顺应政治潮流的制度“出口”,是规范诉讼调解的主要渊源,这将造成司法政策事实上“绑架”了民事诉讼法,并“左右”着整个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法治思想既继承了我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兼采西方近现代法治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目前稳定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冲击着我国的法学研究,市民社会概念之演变表明它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基础性概念,又可以作为民商法学研究中具有一定技术性的概念即仅指相对独立的私人生活领域。现代市民社会的法治蕴涵主要体现在:主体是“市民”而不是“公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属于市民;意思自治是依法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民法是市民社会的一般私法,它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达,并形成中国法治的天然基础;市民社会是制约政治权力因素,但其与政治国家又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真正的法治社会应是二者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