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白莲 《初中生》2007,(7):17-17
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  相似文献   

2.
离高考越来越近,不少考生也越来越紧张,沉重的压力让许多考生郁积了不少“心结”。这些高考“心结”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复习备考和考场发挥。因此,考生要尽早调整自己的状态,解开“心结”。拒绝“舌尖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似乎就在脑海中盘旋,呼之欲出,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很多考生一定都遇到过这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这种出现在学习或考试中的“舌尖现象”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和信心,所以必须避…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07,(Z6)
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但应注意的是,出现在学习和考  相似文献   

4.
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但应注意的是,出现在学习和考试中的"舌尖现象"常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信心,所以必须加以克服.怎样克服呢?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经历,路上遇到一位儿时的同学,感到特别面熟,尽管他的名字就在嘴边儿上,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在学习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考试中,往往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明明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解不出来。心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否定”本来是语言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没有”、“无”等都是表达否定的标志,可实际上,有些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标志,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否定称为“含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而是语用层面的否定,因此本文就从语用角度对含蓄否定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物理教学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同学们反映:“课本熟悉,概念、规律清楚,老师讲课能听懂,但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物理实在太难了。”“许多题型都是老师平时讲过的,上课时都能听懂,可就是在考场上发蒙,做不出来。”有些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种“听看易懂做题难”的现象是物理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它直接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从“学”的三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舌尖现象     
人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话到嘴边却突然忘记了自己想要说什么。我们也提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人们没有相关记忆,而是因为记忆的提取出现了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现象”。  相似文献   

9.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在看完一道试题时,明明知道是学习中已掌握了的东西,就是怎么也想不起来究竟该如何做,无从着手,而一出考场,又顿感“豁然开朗”?考试中脑子突然“断电”,在心理学上称为“舌尖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的含蓄否定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否定”本来是语言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没有”、“无”等都是表达否定的标志,可实际上,有些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标志,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否定称为“含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而是语用层面的否定,因此本文就从语用角度对含蓄否定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或考试中,面对一些问题,答案就在嘴边,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或加以具体的描述.这是一种"几乎就有了"的感受,这种现象俗称"茶壶里煮饺子",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舌尖现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现象,常常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困惑.因此,研究"舌尖现象"的产生原因,并正确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舌尖现象",对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本文试图从缄默知识视角对"舌尖现象"的成因及其相关的教学策略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言不由衷,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又极为重要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加以剖析,有助于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及时而准确地洞察隐藏在说话者心里的“真实意思”,把握话语中透露出来的“非字面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对“言不由衷”现象作一个规定性的说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这种理解基于人们的常识性判断自然不错。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显得笼统而模糊了。我们探索的“言不由衷”现象,指的是说话者所表达的话语意义与内心的真实思想不一致。这里有两点需要进一步强调的。第一,说话者所表达的与真实思想不一致的“话语意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话语的基本意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一些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态度评价等等。也就是说,是说话者所表达的全部意义的总和。第二,这种“言不由衷”现象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的基础上,即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而这种言不由衷又被听话者及时觉察到了。没有这种双方的“认可”,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如果说话者说的是真话,而听话者出于某种偏见或判断有误,认为说话者言不由衷,那是“误解”,自然不算“言不由衷”;相反如果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但听话者并没有觉察,那么这种言不由衷就失去了判断  相似文献   

13.
省略是英语中的普遍现象,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会经常遇到。英语中的省略错综纷繁,一般的语法书及一些专著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但对“独立结构”中作逻辑主语的名词词组省略限定词的现象提及不多,本文将就这种省略现象作一粗浅探讨。 “独立结构”是指带有自己主语的非限定分句和无动词分句,常用于文学描写中。它的特点是用词精炼,结构紧凑,表达生动,而省略作逻辑主语的名词词组中的限定词则  相似文献   

14.
文章剖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些“怪”现象。如:两个认识的字组在一起就不知是什么意思;听得懂而表达不出来;听得懂,说得明白,但写不出来等。针对这些现象应采取的方法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令老师尴尬的场面:一些学生会“突发奇想”,冷不丁地“将老师一军”。遇到这种情形,有的老师可能会抱怨孩子难教,但这是儿童真实的“学情”啊!我们如果不与时俱进地进行学情分析,就会在预设上出现偏差而无法从容地处理与应对。什么是学情分析?简单地说,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某一内容前的真实状态或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分  相似文献   

16.
“懂而不会“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典型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道题,问学生懂了没有,学生回答“懂”了,可是在做练习或做作业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时,却又做不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这种现象.但由于这一现象涉及数学学习的诸多方面,笼统地研究难免泛泛而谈,对实际教学缺乏指导价值.本文选取从教师教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邹青芸 《新疆教育》2013,(10):82-83
任何语言都有修辞,英语当然不能例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修辞显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把它束之高阁,甚至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常用修辞现象不向学生讲一讲也是欠妥的。我认为,在教学中,如果遇到一些英语修辞现象,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不仅可以使课文讲解生动,加深学生印象,也可启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现将散见在中学英语课本中的修辞现象分类罗列出来。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物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同资料中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惑。现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及其辨析总结如下,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指教。问题一:当太阳移动时,蜥蜴的部分肋骨就延长,使身体扁平并与太阳成直角,这种现象属于生物的应激性还是适应性?辨析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对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区别。生物的应激性表现在生物对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即应激性是通过一种瞬时性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的。而作为一种受遗传物质控制的生…  相似文献   

19.
一文学艺术究竟能不能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毛主常在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是同样地存在着。”毛主席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又说,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但仔细看来,每片叶子都不一样。文学艺术是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艺创作虽然不象照镜子那样,把生活中的东西都原样反映出来,但它对生活中本质的富有特征的东西,都应该典型地反映出来。社会生活是千差万别的,丰富多彩的,因此真实地反映在作品中,也必然是多样的。树叶子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文学史给予极高评价的作品,学生却并不喜欢,对作家的评价也不高。我们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两极阅读”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引导的好学生就能很快从一般的“非专业阅读”进入到“专业阅读”中去,正确理解作品,公正评论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