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建侠 《华夏文化》2000,(3):64-64,F003
何谓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行为方式;文化是我们环境的人造部分;文化是社会成员学到的行为模式的综合体。它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的进化。它表现为人类在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成果方面的进化;人类在制度、规范方面的进化;以及人类在观念、意识方面的进化。  相似文献   

2.
黜奢崇俭的消费观及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自人类诞生之日就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和交换规模日大,消费也就具有了文化的意义。消费不仅为人类个体生命延续所必需,而且也是社会繁荣进步的物质文化活动。消费文化体现出民族的心理特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华瓷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科技和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华瓷具有强大的调适功能,广泛影响陶瓷之路亚非国家的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风俗向善、审美理念趋真,改变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价值向度和行为方式,渗透于无形之中,作用于有形之上,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驱动和变革先导。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推动与共同参与、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等重要关系,从全局高度认真谋划,以辩证思维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本身所影响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更是表现在其“廊道”过渡地带的联通方面。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6.
理伦理网络社会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虚拟社会,它在以其技术的巨大优势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作为其伴生物的网络伦理,对传统伦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一、传统伦理与网络伦理的不同之处1.产生的基础不同。中国传统规范伦理产生于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服务。网络伦理源于虚拟空间,以规范网上人群的行为。网络社会最大的特点即:以技术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兴趣、关系、幻想和交易等需要;由计算机网络形成了人类交流信息、体验情感的虚拟时空、微缩世界…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在人类伦理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面貌。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传统伦理可以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表现了两个特点,一个是坚强的凝聚力,打不烂;第二个是同化力,能够团结同化所常接近的其他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说:“一个凝聚力,一个同化力,都不是…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它的永恒魅力不在于它是一种童年的玩物或幻想,而在于“童年”流露出的人类本性的真实性较之成年更直观,更接近人性底层。神话是原初先民不自觉的文化设计,在本质上是“人话”,其基本主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由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并不存在共同的童年,所以各自的神话也不同,神话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文化活的基因,时刻和本民族的人进行对话,从而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色。神话是民族文化之“根”,当人们追踪各门学科的源头时,无一  相似文献   

9.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各国家和各民族宝贵的资源财富。但在全球化势头迅猛的今天,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建筑、生产、生活用品的整体性消失日益加快,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濒临消亡,尤其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因文化核心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致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俞力涛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文化,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会发生什么作用?还有没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正在把对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深刻的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自信"。此时此刻,这么多优秀的文化学者、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传播者济济一堂,热烈而又深刻地来举办这样一次"巴文化研讨会",其本质的意义是要从巴地、巴文化的独特角度,来回答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关于文化自信的课题。巴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它的祖先来自三峡地区的早远古人类,而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徐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吸收了大量的兄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其价值导向是追求真善美。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世...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自的优秀传统,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道家思想特别是其哲学思想以其博大精深、隽永多义的思辩内涵,超迈豁达、反对独断的开放胸怀以及古朴恢宏、神奇玄妙的独特魁力,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繁衍而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它又以老庄哲学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政治思想、人生观、养生术、及道教、中医、气功、武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泛化形态,内化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和人格类型之中,凝聚而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事物认识、颜色和数字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探讨了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对应情况和文化差异中的对等性,进而得出结论: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相似文献   

17.
节日,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沿袭相传成俗的遗留。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征的主要标志和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折射出人们深厚的感情色彩。世代沿袭,形成了一种丰厚的民俗文化。贺树生日吃花宴据传,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生肖为龙的日子,是树木的生日。居住在鹤庆山区的白、彝族群众,就要集体为树木举办贺生日活动。活动场地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是21世纪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女大学生在由于生理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和社会偏见等影响,在心理亚健康方面表现明显,通过分析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症状表现,透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干预对策,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牟钟鉴 《寻根》2003,(6):8-15
一从历史上看,孔子思想规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方向,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样一个大国,它的文明能够延绵不绝、常存常新,它的社会能够长期稳定、没有分崩离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世界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也有过政治分裂、军事对峙、民族纷争的时候,但最终它都能够克服这些对立冲突,走向统一。它之所以能够在民族和地区的多元中保持一体,经受得住内部政治对抗和民族冲突的激荡和考验,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便是它有着以儒家为轴心的深厚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积累…  相似文献   

20.
<正>在多元文化交流融汇的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很重视对国民特别是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对于有着特殊历史、文化、政治背景的苏格兰而言,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继承和发扬一直是苏格兰社会政治的重中之重。苏格兰人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政治诉求已经转化为一种文化诉求,目的是传承苏格兰的民族精神,维护苏格兰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特性和民族身份。在苏格兰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