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与清代史学新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杰出的史学理论家之一.他用毕生心血结撰成博大精深的<文史通义>,以"六经皆史"为纲,以"史学经世"为宗旨,对清朝乾嘉时期盛行的考据学风进行了尖锐、全面的批判;在批判中建构了以"史学经世"为指归的新史学体系;<文史通义>及其编修的方志是他史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深悉社会现实、承继浙东史学、明辨器道关系是他史学勇气和史学理论产生的三大根源.  相似文献   

2.
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杜正胜一史学革命的双璧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相对於清代以前的传统是一种崭新的新史学,不论观念、方法和写作方式都达到革命性之改变的地步,尤其古代史学,堪称史学革命中的革命。古代史学革命有两大流派,一是顾...  相似文献   

3.
以往人们对基督教史学,总因它的神学启示性和过多的荒诞不经的奇迹、显灵等而对之评价不高。其实,细心观察,它对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贡献是显著的,在西方史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北大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是母校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谨以此小文作为向母校祝贺的一份薄礼。本世纪初,有远见卓识的学问家、思想家提出中国传统史学向新史学发展的主张。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主张建立国民为主体的史学。同年,章太炎致函梁启超,说他准备编写一部新...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国家历史学界,“比较史学”(Comparative History)这个概念与“历史的比较研究”(Comparativestudy of History)经常相互混用。从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讲,这两个概念有密切联系和近似处,也有细微差异和区别,并不完全等同。那么,究竟什么足“比较史学”。什么是“历史的比较研究”呢?  相似文献   

6.
从以往中国历史教材谈新教材的编著方光华本世纪初,中国史学界曾兴起一股史学革命的思潮。这一思潮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史学目标就是要创作一部全新的中国史。为此,梁启超在1901年发表《中国史叙论》,章太炎拟出《中国通史略例》,一时关于新的中国通史的设想与讨论风...  相似文献   

7.
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李开元先生今年在《史学集刊》第4期上发表了《解构(史记·秦始皇本纪)——兼论3+N的历史学知识构成》一文,阐发其“3+N”史学理论,于今日史学理论界有莫大的益处,将抽象的史学理论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结合起来,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史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 史学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这是史学与文化的一种特殊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一、被构建的新史学前史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开篇即说:"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将朱、陆二大家看作是浙东学术的源头,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浙东学术概念似乎并不相同。一般所认为的浙东学术当指以南宋吕祖谦、陈亮、叶适等人为源头的,以史学传统和事功观点为特征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发展和繁荣地方史学研究 ,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中国历史学提出的要求 ,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与繁荣地方史学研究 ,应当注意八个方面的问题 :锐意创新 ;紧贴现实 ;突出特色 ;百花齐放 ;放眼世界 ;联合攻关 ;造就名家 ;走向网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史研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热切关注的焦点。20余年的学科发展,以近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城市史学研究,先后完成了从个案研究到整体研究,从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审视的历史性跨越。一批颇有学术价值与影响的研究成果相继产生,并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提升,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拓展。这其中,由何一民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堪称是中国城市史学研究中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部高教司的领导和部署下 ,我国一些高校的教师编著《中国历史》教材的工作 ,从 1995年 7月启动 ,至今 ( 2 0 0 0年 4月 )全书六卷已全部定稿 ,年内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齐。在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中 ,我国一些学人曾经尝试编著一部完整的、既吸取传统史学的优点又有新的创造的中国历史著作。相继出版了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钱穆《国史大纲》、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白寿彝《中国通史》等。其中既有作者自著 ,也有集体性的成果。特别重要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注重历史传统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史学的萌芽,最初的历史知识是通过瞽史口耳传承的。西周时,史官有了明确的分工,史巫分离。两汉时,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东汉时出现了修史机构——兰台、东观,出现了史馆组织的萌芽,但未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刘咸炘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川籍史学家。《太史公书知意》是其巨著《推十书.论世》的首篇,也是"前四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篇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史法不明久矣",并针对传统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史义是史学研究的核心、明史法是探史义的关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挈史旨是史学研究的归宿等一系列观点,在民国时期的新史学领域颇具特色,对当代历史研究也具者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汪涛 《华夏文化》2000,(2):17-19
史观是史学的灵魂和核心。中西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史观。  相似文献   

16.
李娜 《世界文化》2009,(1):15-16
兰克(1795年12月21日-1886年5月23日),德国19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仁宇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独特的视角以及流畅的运笔,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史学著作,主要有《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及税收》、《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历史》以及《放宽历史的视界》等。他的书内容丰富,有趣味,少说教,可读性强,尤其是他所阐述的大历史观,让许多读者感到新鲜并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传统的以封建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以王朝兴衰更迭为主要内容的旧史学因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而迫切需要改革。一代学术文化巨匠梁启超顺时应势,以西方传人的“进化论”为武器,高举“史界革命”大旗,充当了“旧史界的陈涉”与“新史学的开山”。梁氏所着力构建的“新史学”理论,虽几经变易,但其以历史进化论取代历史循环论,以国民中心论取代帝王中心论,注重探究历史发展进化的因果关系等治史原则与思想,则在当时的整个学术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体现在美术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我们有责任研究它、守护它,使它的精神魅力更出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我们怎样来认识这个精神家园呢?  相似文献   

20.
《后汉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之一。刘氏博采众家,引证丰富,从史法和史识的角度对前人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进行史学批评和辨析,并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本文以《后汉书知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后汉书知意》的撰写原因和体例,从史学史角度探讨刘咸炘著史需明确史体,读史应察变观风重源流的史学观,从中可见刘氏的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