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你有什么好点子?”“这个点子不错”等等。什么是“点子”呢?“点子”,就是主意,即在采访写作中,触物于何方?立意于何处?寓理于何事?落笔于何点?“点子”是新闻敏感最重要的体现,它的实质是:从哪个角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地表现新闻价值。“点子”表现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但在采访写作中又表现较为突出。“点子”在采访写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曾发了篇不大起眼的短评,问:“守法为何成新闻?”——那是为报载安徽省某些地区不乱砍树、不滥破坏森林资源的“新闻”有感而发的。是啊,“不”字为何成新闻?这确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什么是新闻?按某外国学者的生动说法,那就是:“狗咬人”不能算新闻,要“人咬狗”才能算新闻。换句话说,司空见惯的事儿不能算新闻,要出奇罕见的事儿才能算新闻。如果这个说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算有点道理的话,那么,为何“不”字之类的信息,竟然在我国成了“新闻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至今还有增无减呢? 譬如,表扬某些外贸官员的报道,总是说:常涉外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赞美某些个体户的消息,举的例子则是:不逃税漏税,不坑害顾客,不赚昧心钱财;褒奖某些饭馆的丈章,就又离不开这个套套:  相似文献   

6.
“你实在不喜欢新闻,为什么读了四年本科;还要再读三年硕士?”每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只有一脸的苦笑:都是英语惹的祸。 六年前对新闻这个专业的选择,不是我的错,也和英语没有太大的关系。其时17岁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于是乎,我的父母便根据他们关于“有前途”的理解,帮我填写了新闻系。在长江岸边  相似文献   

7.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今天发生的事情,几天以后再报道,或者同一件事情,其它新闻单位都报道过了,你再报道,就成了旧闻,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抢新闻便成了编辑记者和新闻单位所经常关注的。然而,这几年出现的专业报,大多数因为不是日报,出刊期长,使抢新闻这个最基本的竞争在客观上受到很大制约。怎么办呢?读罢《中国商报》1989年7月22日一版头条刊出的《外烟,你姓什么?》一文后,使人想到专业报采编新闻应当注意“后发制人”这个问题是和下象棋一样,打响“马后炮”。我不懂棋艺,请教内行人后才知道,所谓“马后炮”和日常人们所说的带有贬义的意思有所不同,它是棋艺中一个重要拚杀手段,运用得当也是很厉害的一招。以从海外进口香烟这个问题来说,江苏作者毛长军采写的《外烟,你姓什么?》一文,就是“后发制人”,可说是打了一个带响的“马后炮”。  相似文献   

8.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9.
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同志对新闻记者吼了一声“你重要还是我重要?滾出去!”“你重要还是我重要?”新闻記者应当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试探档案信息的开发及其与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关于如何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问题,许多同志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什么是档案信息的开发?它与利用工作有什么关系?直到目前,认识尚不统一。笔者撰写此文,一则意在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求教大方。二则抛砖引玉,谋百家争鸣,求统一认识。 什么是档案信息的开发 “开发”一词最初主要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的劳动。后来引申为对一切资源的“挖掘性”劳动。如在人力资源方面,就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智力开发”、“人才开发”等说法。档案是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信息资源。因而,近几年档案学理论也引进了“开发”这个词。比如“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等等。大家知道,任何学科引进外来概念,都要赋予这个概念以本学科的含义。那么,档案学理论引进“开发”这个词是什么含义呢?换句话说,即什么是档案信息的开发呢? 笔者认为,所谓档案信息的开发,指尽可能地挖掘潜在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办好地市报?答案有很多,内容也各不相同。我的答案是;“就看总编辑的了I”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编辑是报纸的总指挥、总导演、总决策人。在重大问题上你有“决策权”,在人员调配上你有“指挥权”,在发什么、不发什么上你有“定稿权”,一句话,在“报纸如何办”这个间题上,你有“拍板权”。你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很纸的方向、特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由谁担任总编辑,是新闻改革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颗.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时政新闻?业界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如果硬要规范之,可以用“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这个约定成俗的说法。当然,时政新闻是一个深具中国特色的新闻分类。大  相似文献   

13.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15.
我干的是新闻这一行,读报看电视自是免不了的。可看了某些新闻尤其是文体娱乐新闻后,常心犯迷糊:怎么这两家的说法不一样?像前一阵子的“伏明霞事件”、“王张之恋”之类新闻,这里钻出个“独家”、那里冒上个“新说法”,此处“郑重声明”,彼方“赶紧辟谣”,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沸反盈天的热闹。新闻彼此打起架来,其中必有真假之分。但在这“群架”中,就是真新闻也被假新闻淹没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老百姓安能辨其真假?  相似文献   

16.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专题新闻,专题新闻的需求价值是什么?专题新闻的时代任务和采写中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专题新闻的界定 在一般性辞典中(非新闻类的),是将“专题”解释为需要加以研究、探讨、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那么,何为专题新闻? 笔者为专题新闻下的定义是:一种含有事件性信息。思想性信息,指向性(预见性)信息之和的复杂性信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问题,是个老问题了,不少同志都已谈过,而且在理论上作了阐述,似乎这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了。然而在实际上,或者说在实践中,却又产生不少问题,引起了讨论乃至争论。争论的要点之一是:新闻摄影要不要讲究艺术性?实质是说新闻摄影具不具有审美价值?对此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是肯定,一是否定。持否定态度的主要说法是:1、新闻摄影姓“新”,艺术摄影姓“艺”,两者“不搭界”。2、新闻摄影主要为了报道新闻,强调的是它的新闻价值,不必去追求什么艺术性或审美价值。3、新闻摄影只能纪实,不能虚构,因此不是艺术,也无所谓什么艺术性。4、新闻摄影如果强调艺术性,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甚至导致弄虚作假。持肯定态度的主要说法是:  相似文献   

19.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20.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