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梁启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他关于变革科举的建议与措施、及对守旧势力拼死捍卫科举的原因的分析。梁启超,科举制度,批判  相似文献   

3.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杨齐福副教授撰写 ,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6章 ,分别是 :近代社会转型与科举制度危机、近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废除、传教士与近代科举制度改革、新概念的生成及其对科举制度的冲击、近代新教育的出现与科举制度的终结、余论。作者深入挖掘史料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模式 ,运用纵横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纵向考察科举变革的历程 ,从横向探究科举衰亡的文化因素。这有助于人们全面透视科举制度在近代的发展轨迹 ,更好地把握近代社会大变动的真相 ,进而认识近代文化发展的规律 ,凸显…  相似文献   

5.
<万国公报>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的重要舆论阵地.传教士非常关注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科举教育,他们批判科举考试内容的僵滞狭窄、空疏无用,提倡用实学来选拔人才.<万国公报>暴露了科举制度弊端,增强了变革科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6.
谭嗣同曾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维新思想均有重要影响。谭嗣同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他的科举经历,二是他对八股文的认识和变革科举制度的想法,三是科举经历对谭嗣同人生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面临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末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系列变革的主张,以求富求强。在清末变革的潮流中,梁启超明确地认识到科举考试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提出了"变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积极投入到变法运动中去。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梁启超并未停止对教育的探索,提出了"新民"的主张,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近代意识的公民;同时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科举制消逝了百余年后的今天,仍能够时刻感受到科举时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两者在考试形式、考试程序、作用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1994年至2017年在CNKI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梳理后,按照研究主题将文献分成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科举变革与高考改革、科举与高考的公平性、科举户籍与异地高考、科举与高考的作用以及其他六类,并在对各主题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未来"科举与高考"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对封建社会政治的稳定、人才的选拔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到了近代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就上海地区,舆论即不一致:认为科举当废者有之;不必废者有之;科举当废、但不必骤废者有之;甚有主张科举与学堂合二而一者;等等。它折射了当时人们对科举制度不同的价值观,这些对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晚清社会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科举浪潮。这当中,早期改良派的活动更显突出并有一定深度,为戊戌维新时期进一步的科举改革作了舆论准备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早期改良派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变革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编辑手记     
从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至今--2005年,中国废止科举制度已有100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具体制度中,科举实行之早、历时之久和影响之大是独一无二的。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打破社会分层,使寒门子弟有了向上流动的可能,这种自致性分层比西方先赋性分层有积极的意义。科举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也就产生了研究科举的"科举学"。"科举学"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熔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各方面的科举研究于一冶,是一门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学问。"科举学"必将成为一门专学,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技术教育的设计者和实行者,他为使士大夫放弃"章句小楷之积习",把科学技术"悬为终身宝贵的鹄的",奏请科举增开洋务进取科;反复重申"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创办了一批技术学校,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度规范化和制度化,"科举永制"为科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一时期的重庆科举虽然仍逊于东部及江南地区,但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移民等因素的作用下,在中举人数与分布范围等方面均超过前代,达到历史鼎盛阶段,成为反映明清科举制度在西南内陆地区发展状况的典型地方代表。  相似文献   

16.
明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与之相应的是明人科举梦兆迷信的泛滥。士子往往将考前梦中所见之神灵、鬼魂等神秘力量与考试结果相附会,以梦象作为预兆考试结果的前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梦兆情结和宋元以来的科举定命论,是明人科举梦兆迷信泛滥的历史原因;而明代科举竞争之激烈与残酷,则是催生明人科举梦兆迷信的现实诱因。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学角度来看,近代化实指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19世纪中叶的中国,虽经历了两次战争的洗礼,但其文化传统中的惰性与封闭因素依然十分浓厚,在此情形下,观念意识的开放无疑是现代因素进入传统社会的前提与基础。从传统中走来的士大夫──李鸿章,就是在洋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迈出了走入近代化的第一步。            一 自有科举制度,中国便产生了一个功名社会。置身其间的儒学知识分子希冀通过科举一跃进入官绅阶层。出身于土人家庭的李鸿章便行进在这浩浩荡荡的科举队伍中,他早年的诗赋即偶尔流露出对…  相似文献   

18.
伏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9,(2):43-47,52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真实面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赵翼的诗歌研究、文学研究以及赵翼本人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作者凭借他们的科举经历和对科举社会的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批重要的科举资料。这些资料补充了科举文献中不详细或未曾载录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差异。其中关于科举制度的规定与实际操作之间都存在诸多差异,查阅明清小说发现,对于科举阅卷和科场的实际情况就与史料记载有着较大出入。  相似文献   

20.
宋高宗开创了南宋政治的较新局面,在科举制度方面也完成了稳定和更化工作。高宗朝反思徽宗朝诸多重大失误,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工作。具体而言,前期废除三舍法,后期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舍可以免解,却不可以直接释褐。省试阶段,诗赋取士和经义取士两存之,偏向诗赋取士。同时设立“类省试”,在川陕地区成为常规制度。然而,高宗朝党争激烈,直接表现在科举领域。尤其是秦桧专权之后作弊盛行,很大程度损害了科举制度。总之,高宗在战乱流离之际不忘科举,且随时予以变革、调整和补充,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