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卷172《科目》2之存目 1.举人曾预南省试讫犯公罪听赎诏 2.经科诏 3.令进士六举诸科九举特荐名诏 4.状元给金吾导从诏 5.改陈尧佐等误升降五科举人诏 6.令三举以上量试解送诏 7.令川峡广南解合格举人外更有艺业可取者并许解发诏 8.停举诏 9.举人文辞可采操检不修者州郡无得荐送诏 10.诫励恩泽举人诏 11.约束举人文章务理实诏 12.进士诸科十取其二诏 13.诫励举人诏  相似文献   

2.
《新闻三昧》2005,(6):43-44
鼓乐喧天。24位“举人”、“进士”骑着高头大马,6位“状元”压着四抬大轿次第而来,随后被请上主席台。  相似文献   

3.
张悦  周文璟 《大观周刊》2006,(29):12-13
对与黑井齐名的白井——石羊古镇早有耳闻,这次得以成行,全得益于昆明浩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李晓梅老师,她曾在石羊古镇拍摄过大量纪录片。一路上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她所了解的古镇——石羊。听着听着,我激动的心早已随她的思绪飞到了悠悠佥沙江畔,巍巍白草岭下那曾经辉煌的地方:“自西汉凿井采盐以来,石羊就是云南井盐的盛产地,虽手工作坊,明未清初年产盐已达900多万斤。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使石羊成为众生仰慕向往的黄金宝地,年缴盐税可达8万两白银.大量流动人口,给地处深山僻壤的石羊带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个方圆不越十里之地便有五大书院及多所义学、塾馆。文化教育的兴盛,自古这里便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曾有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60人、贡生200多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清人极其重视科举,士子读书的目的是求仕进。由举人、进士入仕被称为“正途”,将来有可能出将入相,据统计,清代的740多位尚书中,进士出身的多达339位;980位地方巡抚中,进士出身的就有390位,至于举人、进士出身的中下级官吏就更多了。故《清史稿》称,“(官吏)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相比”,因此,清代科举出身者,在社会中地位很高。清代的笔记小说,有不少内容涉及到科举,并从多角度记载、反映了科举这一社会盛事,其中用道教来解释科举现象的材料很富有文化韵味。  明清道教承袭了唐宋以来将进士神秘化的说法,认为…  相似文献   

5.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石屏县投资16万元,影印再版了由袁嘉谷先生呕心沥血纂修、于1939年出版、共计14册的民国《石屏县志》。志书共印500套,采用优质棉纸竖排影印,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处手工装订成册,真实完整地再现了这套被时人称为"编辑之精,搜罗之富,当推滇省各县志之冠"的志书,实为红河州志坛盛事。袁嘉谷先生纂修的《石屏县志》,是石屏历史上  相似文献   

7.
我国封建教育历史悠久。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考试共分10个阶段进行。前4个阶段为学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即秀才考试)、岁试。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科试、乡试(即举人考试)、举人复试、会试、复试、殿试(及格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者为状元)。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要背诵多少书呢?据程曦在《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论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镇四台子村老齐家在清朝光绪年间叔侄四人考取进士,长辈齐忠甲、齐绅甲,晚辈齐耀琳、耀珊一奶同胞,官司至省长,故人称“大省长、二省长”翰林齐忠甲字迪生、光绪十八年考中翰林,一生多在京城为官,因其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故人称“齐八翰林”,齐家从1890年至1895年叔侄四人科甲连第考中进士,当时深受东北先贤之称赞,齐八翰林不仅是我省化名人,其家族可谓是我省化名家。因此,“齐八翰林”家谱档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红河州文化局局长及石屏县委领导的陪同下,云南省文化厅黄峻厅长到石屏县图书馆检查指导工作。黄厅长对图书馆“汇集四面信息.服务八方之众”的发展理念表示赞赏.同时他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图书馆古籍库、地方文献、外借等科室,并详细询问了信息共享工程的前期预备工作和古籍存藏情况。  相似文献   

10.
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先河,明朝从进士中选拔出最佳冠以“状元”之称,数代数科,出了无计其数的状元。纵观历史,状元不算稀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女性考中状元却是鲜有所闻。尽管在一些地方戏曲中有不少女扮男装、皇榜高中的“女状元”形象,那毕竟都是艺术的虚构。不过,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真的有过一位女状元,她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金陵才女——傅善祥。  相似文献   

11.
从大清翰林到洋学生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889年,蔡元培22岁时,参加乡试,考中第23名举人。1890年,蔡元培又入京参加会试.即由朝廷礼部举行的举人参加的考试。“中式”(合格)为贡士。主考官王颂蔚十分欣赏蔡元培的文章:初见蔡元培首场卷。觉得像八股文,十分奇怪:往后看了之后,发现“渊博无比,乃并前三场荐之,且为延誉”,将蔡元培列为第81名贡士。  相似文献   

12.
<正>石屏文庙位于红河州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明天顺二年(1458)重修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并刻《石屏州庙学》石碑记之。明嘉靖二年(1523)、天启五年(1625)对文庙进行两次大规模修葺并扩建,清顺治、乾隆年间亦进行修繕。  相似文献   

13.
李国荣 《历史档案》1998,(2):130-131,136
清沿明制,科场之誊录,只限于乡试和会试,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其试卷则不誊抄,考官直接评阅原卷。于是,在这两级科考中,特别是殿廷考试,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指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①翰林宫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士补授。对这一天下土子仰望的职位,其选用却只重指法,而忽视章法。史载:“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考用白折…  相似文献   

14.
胡剑 《中国档案》2012,(4):78-79
四川省南部县历来具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据《南部县志》记载:早在隋开皇初年(581年),该县就建儒学于县治(县行政首长所在地)之西。在科举时代,南部县共产生了进士120人,状元3人,举人123人。晚清时期,南部县重教兴学蔚然成风。翻阅《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可见一位"才识宏通、尽心民事"的知县章仪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需要而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一项伟大发明和创造,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乃至东亚、欧洲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据档案文献记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多年,其间先后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就不计其数了.  相似文献   

16.
2月28日,新任石屏县长祁金华,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陪同下,到县档案馆进行调研。在听取了县档案局局长的工作汇报之后,祁县长对石屏县的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档案抢救经费、人员编制、库房建设等问题与县档案局的同志交换了意见,提出了解决办法。目前,在祁县长的关心下,已落实档案事业编制2名及部分档案抢救经费。  相似文献   

17.
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翰林翰林是官名,他们都是学者,是皇帝的秘书。这种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把文学之士封为翰林。这些人是从进士的朝试中产生的,是很高贵的职位。翰林是从翰林院得名的。《唐书·百官志》说,唐明皇初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待诏、翰林供奉...  相似文献   

18.
张霭云 《兰台世界》2007,(10S):62-62,69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史上,江西中状元的人数,在明朝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右”是明朝流行的谚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清朝260多年的统治中,江西中状元的仅有三人,即全南县的戴衢享、彭泽县的汪鸣相、永丰县的刘绎。刘绎又是江西历史上最后—位状元。他眭情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当他身在仕途却无法施展才华时,毅然退出官场,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将满腹才学传授给学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渠本翘是近代山西省出现的最杰出的实业家之一,他曾精读《四书》、《五经》;曾经历从秀才到举人,直至进士的科举之路;也是清政府着意栽培的官员和企业家。他却将发展民族经济与民族教育作为了其人生之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20.
启功孝为先     
启功无论在绘画、书法、诗词,还是在鉴别、史学、民俗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启功的先祖是雍正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弘昼,而第四个儿子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启功的祖父叫毓隆,21岁时中进士,并入翰林,曾经在四川当过学官,即负责学校事务的官员.封建时代,在乡试中被录取的举人都称主考官为恩师.启功后来回忆说:“四川许多老前辈,都到了京城为官,他们是祖父的门生,和我们家是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