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766—779)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其诗歌内容和风格相近,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流派,人称“大历十才子”。但“十才子”实指哪十个人,是否包括李益等,早有争论,因试为“别解”。 “大历十才子”的称号及人名,最早见于《极玄集》。这是稍后于“十才子”的姚合所编的一个唐诗选本。姚合在李端名下注云:“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氵韦)、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集中选了李端、耿(氵韦)、卢纶、  相似文献   

2.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一批“以能诗齐名”的诗人,时人称之为“大历十才子”。但是,他们到底指哪十位诗人,亦即“大历十才子”的主名问题,历来有种种不同说法,有必要进行一番讨论。“大历十才子”之称,最早见于中唐人姚合的唐诗选本《极玄集》,该书李端小传云: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  相似文献   

3.
唐朝中期有一个诗人群体,文学史上传统称为"大历十才子".首见于<旧唐书>卷163(李虞仲传):李端"大历中与韩翃、钱起、卢纶等文咏唱和,驰名都下,号大历十才子."但未全举十人之名.这十个人是谁,古书上的说法不尽相同.<新唐书>卷203(文艺下)云:"[卢]纶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  相似文献   

4.
大历十才子作为一个处在盛唐与中唐之间的诗歌流派,其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后人往往易忽视他们的个体特征。文章试从十才子诗歌风格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日前,美国著名的《大众科学》杂志评出了第五届年度十大"科学才子"。为了评选出这十大"科学才子",《大众科学》足足花费了半年时间,选拔出了那些在本专业并不算太出名的年轻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大历十才子诗歌审美特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本文认为将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审美特质概括为:一、空疏萧散与幽深淡远的意境;二深微细腻与新奇纤巧的描写;三、从审美意象到形象的二重世界。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大历十才子诗歌审美特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本文认为将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审美特质概括为:一、空疏萧散与幽深淡远的意境;二深微细腻与新奇纤巧的描写;三、从审美意象到形象的二重世界。  相似文献   

8.
与盛唐诗的豪迈飘逸奔放不同,大历十才子的诗歌表现出冷漠悲凉孤寂的特征。而这一总体风格的形成,虽与十才子所处的时代和个人遭遇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复杂矛盾的心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唐才子传》引文及各传中辛文房的评论进行分析阐释,可以发现辛文房所谓的唐诗"中间大体三变"分别指的是:沈、宋定格律;大历十才子;元、白新乐府运动。  相似文献   

10.
李国新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3):15-16,20
钱起,大历十才子之首。由于时代和作者本人的一些因素,记载这位才子的史料极少。在查找相关史籍、书目及藏书志的基础上,对钱起著作版本分一卷、二卷、五卷、七卷、八卷、十卷、十二卷、十三卷作了表面的考证工作,其中钱起诗集版本以十卷本为主流,其他或少见或是近代校刊本。题名以《钱考功诗集》、《钱仲文集》为主流。  相似文献   

11.
《江西教育》2009,(10):I0004-I0004
临川十中创办于1992年8月,是临川区公办重点中学。学校秉承临川教育的一脉心香,扬“才子之乡”的进取之魂,经过17年的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已成为读书治学的绝佳之地、培养才子的绿色摇篮。  相似文献   

12.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而衰的剧变,也给唐代诗歌划出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轨迹。严羽据此把这一阶段的唐诗分为“盛唐体”和“大历体”,并注明“大历体”即“大历十才子之诗”。本文根据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实践,并结合代表大历年间诗歌风尚的《中兴间气集》的选录标准,具体考察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倾向,为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的演变提供逻辑性、实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了由盛而衰的剧变,也给唐代诗歌划出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轨迹。严羽据此把这一阶段的唐诗分为“盛唐体”和“大历体”,并注明“大历体”即“大历十才子之诗”。本文根据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实践,并结合代表大历年间诗歌风尚的《中兴间气集》的选录标准,具体考察大历十才子的创作倾向,为进一步探讨大历诗风的演变提供逻辑性、实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梦中得佳句     
唐朝诗人钱起,字仲文,天宝进士。他同卢纶、吉中孚、韩翊、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沛、夏侯审、李端,号称大历十才子。他在天宝十年,省试登进士第一,省试诗题为《湘灵鼓瑟》:  相似文献   

16.
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集》是一部经典的唐诗选本,它取材全面,选目精当,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同时还对评选作品进行评注,对初学者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钱起为“大历十才子”之冠,是“十才子”中才能较为全面的诗人.《唐诗别裁集》共选录其诗歌30首,代表了钱起诗歌的整体成就,反映出沈德潜对钱起诗歌的认可与推崇,这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7.
能人 365 种     
在一个饭局上,见到两个境遇迥异的人:一个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当年是校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子,在报社杂志社混得不如意后,决定投笔从商,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事;一个连大学校门也没进过,拿的是中专文凭,给老板开过几年车,十分受宠,现被老板指派在公司做事,职位是硕士生才子所在部门的经理.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昌族群的核心,是"南唐故家"。出于对家族来源的永久追忆,南唐故家有外向的文化心理。尽管得天独厚的居息环境,使故家旧族成员无慕外累;但这种自足的生态,并不导致自我封闭。而西昌便利的水陆交通,也为居民出行提供条件。只要交通无阻,人事没有挂碍,西昌文士游历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大江南北。当元末江淮兵兴,南北交通被阻隔,西昌文士虽不能肆意远涉,却仍在省郡范围广泛交游。他们以西昌文苑为基地,近交吉安路的名士才彦;再沿着驿道,或顺着赣江,往北过临江路,通达省会南昌。就是在这条交通线上,他们与两地文士来往。而从反方向来看,西昌踞江西南部交通要道,是去往闽中岭南的中继站。从南昌临江方向来的文人,就有机会同当地文人交往。元末临江和南昌两地,汇聚了一批文雅之士。此两地人员频繁交往,所行文事又密切联动。他们或以德性学问相尚,或以书画诗歌文章交好,共同推动此方文学活动。当西昌文人一旦来仪,就会与他们发生交往。而西昌文人道艺双修、学道工诗的品质,也更能引起同类关注、激发尚友的热情。在这三方文学资源中,最强劲的是西昌文学。它以僻处一隅的次文学群落优势,竟占据这场三方联动的核心地位,从而主导元末江右文学的总态势。而在这个总的态势下,又形成多重文人圈属,有所谓十才子、七诗友等组织形式,呈现元代末世的江右文学繁荣景象。所谓江西十才子,应是个动态组合。以核心九成员为基数,从刘崧的交游圈计算,加郑大同即为十才子;从杨彭的交游圈计算,加刘永之即为十才子;从王佑的交游圈计算,加兄王沂即为十才子。而且,这种组合是出于某种默契,当时并没有谁来明确圈定。  相似文献   

20.
欧阳詹《李评事公进示文集以诗赠之》中“李评事”有职无名,不知为何人。文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从年龄、任职、诗文成就等三方面论述了“李评事”可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