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爱的误区”,许多家长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爱,总认为现在的孩子读书太辛苦,学习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所以对孩子付出的关心也前所未有。只知对孩子一味的付出,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缺乏让爱在孩子身上再生的教育意识,结果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得到父母的爱越多,所给予父母、给予他人、给予社会的爱越少。这样使得现在的孩子不仅对来自他人的关爱照单全收,并且认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3.
都说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我却认为,单向的无条件的爱容易使孩子变得目中无人,唯我独尊;自私狭隘,不懂分享;只求索取,不知回报。很难想像一个不知道爱父母、不肯向父母回报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懂得关爱别人,回报社会。只有让孩子懂得回  相似文献   

4.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无私到不图孩子的任何回报。然而,这种爱缺乏教育性,容易使一些孩子变得目中无人、自私,不知道关心父母。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让孩子懂得回报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无私到不图孩子的任何回报。然而,这种爱缺乏教育性,容易使一些孩子变得目中无人、自私,不知道关心父母。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的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回报父母呢?一要善于索取。累了,就让孩子端杯茶来;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也帮助拎一部分东  相似文献   

6.
陆娟娟 《考试周刊》2014,(11):185-186
<正>爱是人类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爱他人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家庭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有了爱他人的情感,才能为培养高级情感——爱人民、爱祖国奠定基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给幼儿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影响。不少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私任性、攻击性行为、不尊重长辈、不关心他人、没有同情心等行为。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  相似文献   

7.
感恩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一直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然而面对一群零零后,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对于父母之爱、老师之情、学生之意、社会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作为初中班主任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更需要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帮助;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  相似文献   

8.
范丽芳 《学周刊C版》2011,(9):133-133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爱的孩子.长大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从小处着眼,循序渐进1.过分溺爱的家庭教育,令人堪忧。现在好多独生子女因父母的娇生惯养,处处缺乏一种责任感:对家庭,他们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对社会,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对国家,只图享受,不讲奉献。他们往往总以为自己现在还小,离尽责的时间还远,父母该名正言顺地为他们负责到底。  相似文献   

10.
品德美育课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教学过程,是真善美的统一。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如果父母长辈把自己的爱单向地倾注予孩子,却忽视了培育孩子爱父母、敬长辈、同甘共苦的品质,只会造成孩子缺乏爱心,缺乏情感,自私自利,回报意识淡薄的恶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相似文献   

12.
正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怀的起源,是人与人和睦交往的准则。感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然而,如今的绝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集长辈的爱于一身,习惯于爱的输入,不习惯于爱的输出,出现了诸多不良倾向: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深刻感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教育。那么,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引领家长、协同社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认为别人给予他们的爱理所当然,从不试着付出自己的爱。《语文课程标准》再次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人们都说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不图任何回报的。我却不这样认为。单向的无条件的爱,容易使孩子变得目中无人,唯我独尊,自私狭隘,不懂分享,只求索取,不知回报。很难想  相似文献   

15.
俞雪芽 《家长》2012,(11):28-30
不要认为缺少父母一方的爱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了,就对孩子百依百顺。肆意放纵,这样只会促成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只有爱和尊重才能治愈孩子心灵的创伤。  相似文献   

16.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很高,自己节衣缩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孩子付出很多,但教育孩子的收效却不大。究其原因,关键是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有以下表现。物质给予多,心理关爱少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只知买营养品给孩子吃,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指导孩子又缺乏理性,导致有些孩子出现胆小、懦弱、固执、自私等心理异常现象,只知被爱,不知爱人。溺爱放任多,严格要求少家长为孩子提供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孩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而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他们多数从小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爱,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子女与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在对待人、事方面存在着分歧。面对学习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感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易出现沟通障碍。  相似文献   

18.
尹红 《考试周刊》2009,(26):234-23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美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大叫:烧的什么烂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养尊处优,唯我独尊,认为父母及他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一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的提出 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20.
当今的孩子,父母、祖父母对之可谓众星捧月,方方面面照顾得无微不至,惟恐孩子吃苦。然而,父母对孩子爱的情感往往是呈现单向输出,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即在把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去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爱与被爱问的交流严重失衡。久而久之,会使孩子认为别人爱他是天经地义的,而他却不知去关怀和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与同伴,不会体谅他人的痛苦与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