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润之 《高教论坛》2002,(5):98-100,112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中文系学生必修的教育学科课程之一。它在培养学生 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方面,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相当部分高师院校语文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仍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难以达到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一目标,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对此,高师院校应积极作出应答,要更加注重实践,完善多学科的实践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师院校开设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体系,是极其重要而有意义的一项工作.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实践教学赖以进行的各种条件和实践教学自身方面去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对此,高师院校应积极作出应答,要更加注重实践,完善多学科的实践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师院校开设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较为完善的实践体系,是极其重要而有意义的一项工作.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实践教学赖以进行的各种条件和实践教学自身方面去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师化学教育专业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培养合格中学化学教师的目标出发,结合化学教学论实验研究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总结了对该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措施及改革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结构、课程功能、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层面的深刻变革,不仅给高师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明确指明了改革的方向。高师院校能做到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除了要进行全面改革外,还要把着眼点放在能够为解决基础教育现实问题服务的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上,尤其要大力加强和重视学科教学论,并在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提升"教学论"的学术层次和成果积累,有意识地强化学科教学论的教育学基础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的功能和教师专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新课改所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是否具备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本文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向及方案,进一步完善其课程设置以适应新课改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7.
张哲华 《考试周刊》2010,(53):11-14
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从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观念、教材内容、课程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旨在在此基础上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主管部门与英语教学法教师搞好教学法课程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师培养目标、探索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整合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9.
高师院校培养中小学师资是我国目前培养新教师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师院校在培养新教师方面需做出相应的转变.在我国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崭新的课程形态,因此高师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满足培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师资的要求,主动实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接.就培养高师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这一问题,阐释高师院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如何设置,为高师生走上工作岗位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师英语教学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英语师资的高师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必须主动应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测试手段诸多方面改革的同时,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形成高师教改与基础教育课改的互动机制,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新课改需求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11.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突出学生主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把握这一核心理念.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选修课与必修课都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旨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选择是选修课的一个基本准则。当然学生必须保证修完必修课的基础上选择选修课的学习。因此,既要合理确定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关系;又要科学指导学生选课。  相似文献   

15.
Alfred Yates 《Prospects》1970,1(1):25-29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scribe the ways in which intending teacher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re acquain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wo points must be emphasized at the outset. The first is that the discussion is intentionally limited to the content of courses of initial training; the more intensive treatment of the topics under review that can undertaken in advanced courses of in-service training is not considered. The second point to be noted is that the institutions-colleges of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initial train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are free to fashion their own curricula and methods of instruction. The absence of any central control or direction in these respects leads to a wide variety of practices and, indeed, the content of the initial training programmes in a particular college is determine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by the experience, qualifications and predilections of the members of its staff. The account that follows refers to the procedures adopted by some of the best qualified and most farsighted of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lfred Yates, formerly Senior Research Officer at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is at present Senior Tutor in the Departmen of Educational Studies at Oxford University. His educational writings includeAdmission to Grammar Schools, Grouping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with D. A. Pidgeon), andThe Role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Change  相似文献   

16.
17.
李峡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58+64-58,64
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想抓住发展的机遇,需要及时进行课程调整,除了保持原有电子类课程的优势外,还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信息类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长期教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分析、提炼形成了新的评价要点和显性标准,并依此对体育课教学优化的五个显性指标进行了论析,重点探讨了影响体育教学实质的教学观念、师生关系、师生情感、学习方式、评价重心和学生的快乐体验等要素,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这是对体育课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20.
郑利霞 《教育学术月刊》2007,(1):99-100,116
课程改革体现着一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取向。要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新时代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人与知识、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这三对关系的转向.是向完整的人及其完整的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