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描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近几年来,竹溪县教育局着力打造和谐校园,从探索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人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家校共建活动,打通家校沟通的渠道,提高广大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教育水平,家校携手,共同育人,努力追求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新发展阶段学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它秉承“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育人”是根本目标,“协同”是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工作方式;坚持“关爱原则、科学原则、实践原则”,培育充满关爱的文化夯实情感基础,从培训教师队伍、厘清家校的角色任务、开展多元的家庭教育指导、做好评价激励等方面着手,构建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3.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忽视家校沟通的双向性、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同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只有有机整合二者,教育连续性的特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为此,作者所在学校成立了"琉塘小学教育社区",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共同体。家校合作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能从实践中有所体会,促进孩子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亚玲 《今日教育》2014,(7):120-121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得当,就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教育才能显现最佳效果。家校沟通,也是树立学校形象和师德形象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家校及时、有效沟通至关重要。班主任在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善于引导,讲究谈话的艺术性。家长的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存在着差异,我们应分清类型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地进行有效沟通,使家长对问题的看法和教师渐渐趋于一致。具体而言,家校沟通可通过以下六条路径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优势,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家校合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认识到家校舍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家校合作认识上不统一、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家校合作实效性低等等。只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筑有效的学校——家庭交流平台,加强家校之间信息的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才能使家校真正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校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支持“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坚强后盾、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要素,在德育建设、“双减”政策落实、协作育人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当前家庭教育仍面临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能力缺失、教育焦虑攀升等困境,应当通过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气氛、构建助力亲职教育的指导体系、家长主动打破教育内卷的现实困囿等一系列改进策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参与意识、家庭教育实践能力,缓解其教育焦虑,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召开家长会是中小学校进行家校沟通的常见方式。但传统家长会由于存在着主题内容单一、家长被动参与等问题,往往实效性不强。新时期,学校应如何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和家长指导需求对传统家长会进行更新迭代,使其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汇泉学校自2015年起,探索将传统家长会转变为“主题家长会”,使其切实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不但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水平,而且推动了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需要家校合作。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积极策划家校互动方案,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育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经历了家校独立、家校同步、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现时,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学校主导的状态,家长在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商议;接受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叶芙蓉 《青海教育》2023,(Z2):56-57
“双减”视域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站位,拓展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协同育人规范化、常态化,是破解当前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而家庭是他们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学校和家庭这两个主要场所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实现家校间的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成长,但是农村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普遍远不如城里学校开展的顺利。本文就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家校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家校沟通有效途径,走进学生家庭对教师素质提升、育人效果的提高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实现融洽的家校关系、和谐的育人氛围、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家校合作愿景。  相似文献   

13.
<正>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十几年,教育工作者们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国政府也在发布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中频繁体现这一理念和措施。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校应"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指出"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家校协同育人是通过参与主体理念融合、优势组合、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目标共同体、协作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克服传统学校教育自我封闭状态,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资源教育的"旋转门",实现家校教育体系现代化、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功能一体化,形成目标同向、施教同心、资源同聚、成果同享的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制定家校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家校社网协同育人可以有效改变父母对孩子问题行为的认识,改善孩子拖延厌学的情况。从家、校、社、网四个角度出发,探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式。利用学校教育寻找孩子拖拉厌学原因及强化因素;通过家长心理沙龙活动展开家庭指导教育,共同改善孩子厌学情况;借助公益讲座,教授父母正确应对孩子拖延厌学;在公众号、家长群网络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心理育人的推文,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鉴于新时期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家校合作增加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家校携手共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推进家校合作共育,关键在于班主任。强化班主任的家校合作协作教育的指导意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家校互动沟通等指导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开展班主任“家校合作指导能力”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扎实开展家校融合育人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新时期家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家校育人目标、沟通渠道、合作方式、资源共享等方面,着力探索构建三大平台、四大活动、五大策略的"三四五"家校融合育人机制,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增进家校融合,创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育人新生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影响源.“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格形成阶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这一点是学校任何教育都无法给予的.”中小学生过早的社会化,使学校和家庭面临的困惑与尴尬日益突出,学校教育呈现出孤立无援的局面,家长的行为习惯、心理偏激、家教方法是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改变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状态,既可提高家庭教育功能,亦可起到为学校教育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家校合作”双赢机制的形成、发挥合作育人的功能是化解家庭困惑和解决学校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沟通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在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直接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班主任只有在班级管理中寻求家校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努力构建家校共同体,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学校,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从“培育”到“陪育”,“家庭生活陪育师”课程让家庭生活陪伴有方向、有保障、有乐趣。这样的课程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方式,也是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