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这样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他周游列国,在推行“保民而王”、“以仁为本”的思想中,显示了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雄辩是首屈一指的。为了推行其“制民之产”以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他不但以“距杨、墨,放淫辞”为己任,而且还同兵家、纵横家、农家辩,同论性的告子辩,同理财的白圭辩,还特别同那些图霸业的君主辩。“予岂好辩哉?予  相似文献   

3.
孟子谈辩方法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以“知言”、“好辩”显于当世。他对诸多谈辩方法的娴熟驾驭 ,客观上对儒学摆脱困境 ,与墨学双峰并峙于战国时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孟子在谈辩过程中 ,对具体方法的使用灵活多样 ,究其实质 ,主要涉及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两个层面。其中 ,逻辑方法包括归谬反驳、归纳论证、执经行权 ;非逻辑方法包括譬喻明理、旁征博引、晓以利害、因势利导、诱敌入彀  相似文献   

4.
孟子是儒家的第二号代表人物,他比孔子高明的地方是提出了较为激进的“民本思想”,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现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庄暴见孟子》(《孟子·梁惠王下》)便是阐明其民本思想的重要章节。该篇在说理上颇能代表孟子散文的特色,于辩答中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并进而穿透对方心理,采取诱其入彀的方法,巧妙地将话题引入自己所设定的“套子”逼使对方不得不沿着自己的思路走向“结论”。  相似文献   

5.
一、课文悟读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恐怕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以兼并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可文章却写得…  相似文献   

6.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8.
鲁学与齐学的异同及其影响,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王葆玹先生在近著中论证的“鲁学系统始于荀子”、“齐学系统始于孟子”的新说,似乎不能成为定论。因为从开放与创新精神所体现的学风来看,荀子就近于齐而远于鲁;荀子“隆礼”也不能作为他专属于鲁学而不属于齐学的判断标准。不宜于轻言孟子“杂博”,并由此推论孟子为汉初齐学之源;孟子对齐人齐风的贬斥态度,证明他有明显的宗鲁抑齐情结,不宜将其列入齐学范畴;他只能是鲁学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孟子拿为王者要能够与民同乐的道理来开导齐宣王一事。是孟子宣扬其“仁政”的文章.即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能与民同乐。文章是对话体议论文,充分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于战国中期的孟轲,不但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而且也是我国古代文章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他晚年专事写作,成《孟子》一书。他不仅开个人撰文、著书立说之先风,而且是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在研究我国文章发展历史之时,对孟子的专著再作探讨,非无裨益。 《孟子》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辩对散文集,它是时代的产物。春秋至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结构交替的历史大变动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深感已经不能再沿用旧的办法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因而千方百计地探求新的政治道术。于是,养士之风兴起,纵横之家辈出,各派力陈“一家之言”,遂形成“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争鸣之势既成,辩对之风  相似文献   

12.
李静 《知识文库》2023,(10):5-7
<正>《孟子》一书中,开篇便讲到仁义。孟子主张,上位者首先要行仁、重义,其次才是先义后利,反对“上下交征利”。孟子十分注重人格修养,他认为,人格修养的责任就在于要扩充人们原本具有的“善端”并加以培育。孟子对个人进行自身道德修养的功夫十分重视,这些思想主张对新时代公民素质提升具有启发意义。如为政者应勤政爱民,站稳人民立场;商贾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动回馈社会;青年后学要积极学习模范和榜样,效法于人用功于己,提升综合素养。孟子在自身人格修养方面是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对待义利,孟子一向主张要先义后利,不能人人都只考虑自己利益而刻意追逐私利,而是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和大局利益为重。因为“上下交征利”将会导致国家走向衰亡的危险局面。  相似文献   

13.
孟子“义”观论说吴昕春“义”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思想家长期论辩的主题之一,生活于诸子峰起,群学纷呈的时代,孟子自然不能回避对这一基本的伦理范畴和政治哲学范畴的探究与阐发。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义利之辩,是最重要的要点之一”。①一“道...  相似文献   

14.
孟子"好辩"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书的论辨艺术前人多有论述,本认为,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孟子的论辨技巧十分高超,如引人入毅,层层进逼,以诡辩对谵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孟子是战国时一个真正认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家,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挥绘理想社会的蓝图,建构他的政治体系,呼呈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对现实社会展开揭露与批判,痛斥统治者残民以逞的罪行,这些便构成为“孟子”杂文以为民请命为中民的思想内容,此外,《孟子》中的一些有论点,论据,论证的话录,虽不即事名篇,但都是随感而发,实开后世随感录式杂文的先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孟子的生平活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孟子为人处世之道,他的现实态度、社会主张、他的抱负和智慧,更主要的是他的人格。孟子典型的心理是以道统自居,为时代之“一人”。  相似文献   

17.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18.
班固在《史记》基础上,直接把孟子说成是子思的弟子,确定《孟子》为十一篇.班固明确反对司马迁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评价,认为孟子较时人眼光长远.他还发挥了孟子的君权“天与之”说,对《孟子》史料与文句进行处理:或完全照搬《史记》,或略作概括和改动、用其大意,或直接用其材料作史料.  相似文献   

19.
蒋子龙先生在他的杂文《现代屁颂》中 ,对古往今来、东西南北的诸多溜须拍马者予以了无情的讽刺和深刻的剖析 ,读来颇有醒目明心、大畅襟怀之感。的确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于时间和空间的缅邈中 ,却总有不绝如缕的溜须拍马之辈可以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百刺不穿的铁面罩 ,而取卿相、致富贵 ,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怎样的悲哀 !更可悲的还有我们自己。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 ,我们总要为着些须微利虚名、利害得失而掩去自己的快乐和悲伤 ,打造着他人的骄傲和满足 ,即使往往要因此而“榨出自己皮袍底下的小来”。孟子曾经在百口难辩的时候为…  相似文献   

20.
杨占斌 《中学文科》2007,(8):107-107
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其思想深邃。 最初听到孟子这个名字时,源于大家都知道的那个理由,全国上下都在批孔孟,当时我并不明白他们的思想如何反动,而孟子在我心中其实就是一个“坏人”,后来,不批了,课本中也开始有了孟子的文章,可是对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多了解一些,因为他的思想太博大精深了。一般人是很难走进他的思想深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