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风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仪礼析疑》、《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相似文献   

2.
方苞,据《四库全书》载:苞字凤九,号灵皋,亦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方苞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清代著名古文家,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开派人物。  相似文献   

3.
心情常常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有时候影响学习,甚至波及到周围的亲朋好友。于是,苦恼更多了一分。有朋友问: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其实每个人的一生,考虑的不外乎三件事。我说:怎么只有三件事呢?每天光学习就有那么多课程,加上其他事情,应接不暇啊!朋友笑:确实只有“三件事”。第一件是“自己的事”,比如几点上学、要不要梳头、开不开心……凡是自己能够安排的,都属于这件事;第二件是“别人的事”,比如张三勤奋学习、李四游手好闲、我帮助过的人却恩将仇报……凡是“我”以外的、以别人为主体对象的事情都属于这件事;第三件是“老天爷的事”,比如…  相似文献   

4.
部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狱中杂记》一文选自《方望溪全集》,作者方苞。 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字凤九,又字灵皋,老年自号望溪,学者称望溪先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生于康熙七年(1668,卒于乾隆十四年(1F49)。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他论学宗法程(程颢、程颐)朱(朱熹),文章推崇韩(韩愈)柳(柳宗元),讲究“古文义法”,要求词语“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流传于世的有《方望溪全集》、《周官析疑》、《春秋通论》等,其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惟《左忠毅公逸事》以及这篇《狱中杂记》,描写现实,暴露黑暗,堪称名篇。 方苞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他所生活的这八十二年里,清王朝一方面对外用兵,  相似文献   

5.
认真玩游戏     
“我爱我的孩子”,这是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后发现的一件事。但是“我爱许多孩子”,则是我在女儿上学之后才发觉的另一件事。  相似文献   

6.
板桥先生,姓郑,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照32年(公元1693年)生,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卒,终年73岁。他是我国清代“扬州画派”的一位杰出代表,号称“扬州八怪”中的一“怪”。他的绘画、诗词和书法,被誉为“三绝”。以下记述的,是有关板桥先生日常绘画写字作文生涯中的几件趣闻“怪”事。一板桥先生有个“怪”脾气:对于肩挑小贩、放猪牧鸭这般穷人,只要给他送一碗烧热了的狗肉,他总是作书画小幅以回敬;可是,对  相似文献   

7.
如何深化当今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教学做合一是我们的根本主张,经过试验,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最有效力的方法,陶先生曾反复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任何把“教学做”三者割裂开来的看法都是一种误解。他所说的“合一”实际上就是有机的结合,“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而它们的中心则是一个“做”字,即实践。教学做三者在“做”字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由此可见,陶行知先主完善而科学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因…  相似文献   

8.
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均留下了用钟表随侍的记载。如,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十八日首领太监薛勤向郎中海望传达雍正帝旨意:“着向养心殿造办处要好的表一件,随侍用,钦此。”当日,海望把情况禀报给负责造办处事宜的怡亲王允祥。怡亲王指示从自鸣钟处收贮的好表中选一件交进侍候。这件事当天便落实了,首领太监赵进忠将一件银盒银套表交给太监武进庆,由其进呈雍正帝。  相似文献   

9.
1.下星期一我们接下去学第五课。误:We will go on learning Lesson Five next Monday.正:We will go on to learn Lesson Five next Monday.析:“go on doing sth”意为“继续干同一件未完成的事”。而“go on to do sth”则表示干完一件事后“接下去干另一件事”。  相似文献   

10.
在新文化运动中,桐城派遭到激烈批判,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被指斥为“假道学”“欺世盗名”,其文章被批判为“希荣谀墓”“无病而呻”。本文从对方苞文章著述的实际出发,揭示封建时代这位有代表性的文人的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状态,以求对方苞其人其文有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