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其框架,对《背影》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取的译本为张培基和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将从词汇、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实现功能对等的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动态对等理论(也叫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第二阶段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奈达将功能对等划分为两个层次:“最低层次对等”和“最高层次对等”.《和合本圣经》和《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是两本特色鲜明的《圣经》中文译本.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两个层次理论来分析对比《圣经》的这两部中文译本,分析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得出对一般文本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常将翻译理论归结为两大类,即对等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茵梦湖》是特奥多·施托姆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之一,自郭沫若将其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后,相继出现了10多种中译本,其中以巴金和杨武能的译本最为著名.本文将重点使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分析杨武能的中文译本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和遣词造句.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别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个方面通过举例分析来逐一对杨宪益的《离骚》英译本和孙大雨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两位译者在《离骚》英译上各有千秋。杨译本更加注重韵律对等以及选词和全诗的氛围营造,而孙译本则更注重语义对等和读者反应。虽然孙译本也有对韵律的处理,但相比较而言,杨译本的韵律更加朗朗上口并且展现出诗的美感。从整体看来,两译本都大体实现了功能对等,但各自又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仍需继续完善。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以达到精益求精。由此看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评价中有着十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本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视角对《落花生》两个译本从两个角度来评析:词汇内涵意义以及语言风格上对比,旨在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散文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本与原文之间需满足意义对等与风格对等以使译语受众的反应与原语受众的反应一致。英若诚的《茶馆》英译本以舞台演出为目的,故该译本需满足戏剧演出台本的风格要求。因此,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举例论证探讨了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如何实现与原作之间的口语性、人物性、动作性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探讨了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所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称霍译本)中仆人名字的英译。研究表明:霍译本对曹雪芹、高鹗所著《红楼梦》中仆人名字英译大部分实现了功能对等,小部分没有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9.
风格的传译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风格最终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要在意义和风格上寻找"最近似的自然等值"。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评价风格传译的准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中译本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经历了重大的发展,衍生出众多流派。在语言学范式理论研究中,奈达是最著名的一位翻译理论家。受接受美学的影响,奈达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又发展为功能对等,即译文的读者应该和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论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音、文体、语义三个层面对曼斯菲尔德《园会》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虽然绝对对等无法实现,但是在翻译中可以而且应该做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文学领域难得的瑰宝,翻译它的文章可谓层出不穷。文章借用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理论,从词义对等、节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角度比较杨宪益和翟里斯两个译本的优劣,从而验证这个理论在翻译散文这种特殊文体上的适用性和在翻译批评领域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众多译本中,祝庆英版《简·爱》颇受赞誉,但鲜有学者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祝庆英版《简·爱》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祝版译本为例,分别从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角度考察祝庆英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运用,从而探析该理论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鉴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老人与海》已经有几十种译本,不同的译本之间风格各异、相映生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三个层面,就吴劳和海观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及得失,以期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赵佳佳 《海外英语》2012,(3):163-164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目的不应仅仅比较两种文本在语言形式上是否对等,或是怎样对等,也应探索与翻译过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社会作用。结合勒弗维尔的翻译理论,从意识形态这一方面对赛译本《水浒传》原文选择的背景进行分析。从而证明,翻译者的研究重点应从片面的关注文本内部因素逐渐转向对文本外部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进行适当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怡云  葛畅 《现代语文》2016,(4):152-154
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功能目的论作为当代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理论之一,突破了对等的框架,强调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译本在实现翻译目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不背叛原文的语言学形式,与原作实现相同的交际目的,同时达到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完美对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比较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源文本和两译本的语言特色。通过丰富的实例探讨了不同翻译目的及归化,异化策略对译本语言和风格特征的影响。兼顾目的论忠实与连贯两法则,施咸荣译本以维持原作清新自然的口语体为目的,体现了异化策略,倾向于忠实法则;孙仲旭译本出于对原小说和翻译事业的热爱,使用大量中国特色语言,体现出归化策略,倾向于连贯法则。  相似文献   

17.
《当你老了》这首久经吟诵的诗歌因其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真挚浓烈的爱而受到国内外无数学者高度重视。对此诗的翻译也有诸多版本,本文选取付浩、袁可嘉和冰心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本文试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三个版本进行分析,从中英文诗歌在两种不同文化环境下读者的接受程度,对该作品的翻译有进行进一步地鉴赏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衡方方 《考试周刊》2011,(46):34-35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切近、自然、对等。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西风颂》几种译本。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翻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译者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对等,而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译者应当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更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小说人物会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说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会话的翻译应当作为衡量整个译本优劣的标准之一,它归根到底是要取得会话在译本中的功能对等效果。会话的功能对等包括会话的话语意义对等和审美风格对等。会话的审美风格对等主要包括会话整体言语风格对等和个人言语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译者承担着破除文化障碍、避免文化误解、忠实传达原文意义的责任。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文本的意义对等放在首位,对跨文化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月亮与六便士》第五十章为例,通过对译本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