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主体参与是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供给的实然状态,也是公共服务的应然状态。但是,多主体参与容易陷入服务供给碎片化、“形式协同”的困境,偏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协同育人”的目标定位。基于对调研资料的分析,提出从多元协同供给框架出发构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组织结构协同的角度完善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包含管理机制、供给机制、递送机制、保障机制四个机制、十个要素;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服务供给中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不同主体优势互补的协同策略。  相似文献   

2.
孙云晓 《中国德育》2023,(12):12-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负有积极主导的责任,尤其是要履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职责。当学校承担起如此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时,自然应该认真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链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教育生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立法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家庭教育问题频现、政策经验逐步完备、政治关注程度明显增加,三流交汇推开了家庭教育立法的政策窗口。基于家庭教育立法,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明确家庭教育责任、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优化配置家庭教育资源,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家庭教育立法的原理是家庭教育私权利与公权利的认识和平衡,本质是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家庭教育法律执行的关键是协同育人,学校和家庭协同,打造家庭育人主要阵地;政府和家庭协同,健全家庭育人体制机制;社会和家庭协同,构建家庭教育社会网络;妇联和家庭协同,指导引导家庭教育开展。  相似文献   

4.
在“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实践举措三方面分享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思考。学校要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方式,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效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育家庭教育的土壤,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开花。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中小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学校的法定职责范畴拓展至指导学生父母的家长角色成长。法定职责的拓展依然服务于促进学生成长的学校本位职能,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由“直接育人”迭代至“充分育人”。为规避不当履行这一新职责造成的风险,中小学校需要将该职责置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中,理解职责拓展所蕴含的以大教育观引领教育公私域有效协同的整体性精治新路向,在坚守育人专业定位的前提之下正确认识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职责,以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为方向构建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机制,以构建具有育人合力的儿童生活世界为旨归全面提升学校面向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吴柯江  马云飞 《四川教育》2023,(22):11-12+20
学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作用,促进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使劳动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实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地家校协同育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协同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遵循成长的阶段性原则、重视家庭的主体性原则、发挥劳动的实践性原则,并强化家校联动,进而以系列活动指导家长,以机制建设推动实施,以联动评价强化合力。  相似文献   

7.
<正>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虽然学校发挥着主阵地作用,但若没有家长等的配合,也将难以达成很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如何帮助家长建立正确育人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家校协同教育,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课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中小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注重“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并通过“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培育与提升家长育人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公布标志着新型教学模式的诞生—家校协同教育。初中语文作为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应发挥出学科、家庭协同育人的功能,达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1”的效果。初中语文学科通过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的教学路径,能实现家校共育的目标,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高书国 《教育研究》2021,42(1):19-22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教育是最原始和悠久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理论学习、方法指导和资源服务的整体系统,是家校协同育人重要的组织机构和实施载体.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共同育人,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是最大短板.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建设,可以使学校教育接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解决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紧张这一现状,采用“焦点解决教育”心理技术,挖掘优势资源,引导家校携手育人新方法,同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沟通能力,指导孩子觉察自己,看见自己,指导家长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关注孩子成长,促进多方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孟四清 《天津教育》2023,(13):10-1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庭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要求,这需要学校积极承担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导作用,认真学习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方针与政策;家庭教育指导以生活教育为本;整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家校协同育人是通过参与主体理念融合、优势组合、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目标共同体、协作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克服传统学校教育自我封闭状态,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资源教育的"旋转门",实现家校教育体系现代化、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功能一体化,形成目标同向、施教同心、资源同聚、成果同享的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制定家校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缘起: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是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目标。良好的教育生态不仅需要不同学段之间的科学衔接与顺利过渡,更需要家园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家园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与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叶芙蓉 《青海教育》2023,(Z2):56-57
“双减”视域下,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站位,拓展家校协同育人路径,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校协同育人规范化、常态化,是破解当前中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与持久性,决定了家长在残疾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残疾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关注程度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缺乏、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家庭教育指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家庭教育的角度,完善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法律体系,加快高校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视新时代特殊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挥学校和社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并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开展家庭教育网络培训与指导,从而提高残疾儿童家庭教育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我国首部专门的家庭教育国家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明确了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与义务,也提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教育途径。国家立法的推进,让传统的“家事”上升为重要的“国事”,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将成为建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人生启蒙阶段的学前教育,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着其独有价值与实施路径,对其常态机制的探索,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落地与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福建教育》2022,(24):4-5
<正>开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条文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系统要求,强调要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规范和评估规范,提供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等。可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突破口。学校作为家庭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环,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崔孝斌  许翔 《家长》2024,(6):77-79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种细致、复杂的任务。”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法。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家校协同教育的信息化将不断深化,其意义和价值也将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