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庆伟 《文教资料》2008,(17):17-19
丁玲是一位具有清醒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初期的女性文学创作以男女两性关系的书写为重心,反对女性在历史中被书写的命运和在现实中丧失话语权的遭遇,在颠覆男权制文化的同时努力寻求和开拓女性话语场,在文本创作中显示了清醒的反叛和突围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热情之骨》中,作家从男性视角出发来书写女性,将女性视为物化后的私有品,以男性单方面的贞洁观念来评价女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是一种被物化的欣赏物、把玩物,而不是与男性一样的独立个体。女性的话语权被男性的书写所蒙蔽而掩去了真正的面目。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男性作家们注重通过对女性的文化编码,即借用女性生活或对女性的文化想象向封建社会体制发出控拆。与此相反,在五四时期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被拯救的男性群像类别,它集中出现于冰心的小说中。女性被置为拯救者、启蒙者,而男性则被策略性地倒置于被拯救者、被启蒙者,形成“母性拯救”文本。冰心通过“倒置”书写打破了男性书写常规,解构了男性关于女性的文化想象与编码。  相似文献   

4.
婚恋是文学书写的基本母题之一,在归侨作家的南洋叙事中,婚恋书写内涵丰富,不仅展现个体恋爱的悲喜剧,亦有对爱情与人生、社会及历史时代深广联系的展现,本文以归侨作家洪丝丝的《异乡奇遇》为切入点,从被剥夺的婚恋权利、恶劣的生存境况和失落的爱情理想三方面,展现早期东南亚华人移民的真实生活境况。  相似文献   

5.
商晚筠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一位重要作家,在商晚筠的小说创作中,作家总是喜欢利用女性角色的视角去展开叙事。商晚筠善于刻画女性的命运,了解女性的艰难,细腻地勾勒出她们的心理转变。她的女性书写策略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已被众多评者/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6.
纵观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可以看到一条消解与坚守神圣爱情的线索。从早期表现理想爱情到表现爱情的虚无,直至最后表现对爱情的绝望,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一步步展示了神圣爱情的被消解。同时,作为一位富于责任感的作家,方方从未放弃对神圣爱情的坚守,她在爱情书写中表达着对爱情、生命的终极思索和关怀。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海明威和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富于硬汉精神的男性形象,而他们笔下的女性往往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她们不是被“神圣化”就是被“天使化”,通过对比两位作家对女性的书写,我们发现两位作家都深受男权思想影响,存在着强烈的男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的裕固族小说作家大多采用了汉语书面写作的方式去表达思想、传播文化,表达了作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书写族群文化史的主体性反应与时代性调适。达隆东智、铁穆尔、杜曼、苏柯静想以各自相对成熟的写作风格可以被视之为新世纪以来的"裕固族小说四家"。  相似文献   

9.
皮肤病是西方现代派经常利用的创作资源,新时期小说作家将其吸收进文本创作中。在文学视域上,新时期小说文学通过“造物性”书写,利用皮肤病的病理机制深化了写实力度,摆脱了对崇高思维的局限。在哲学视域上,作家在皮肤病书写中构造了“自欺欺人”的患者形象,揭示出“癞头僧”般的心境,才能解决病患的认知危机。在伦理视域上,作家巧用皮肤病以进行道德审判。部分作家还利用皮肤病书写,控告世间对皮肤病患者的歧视与诬陷,其作品呈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乡土书写具有精神自传色彩,也是他文化人格的自我型构过程。商州成全了贾平凹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从《浮躁》到《秦腔》,作家以自我写作的身份和姿态来书写乡土,饱含着赤子贾平凹对乡土和农民的大爱与大恨,交织着作家自救与他救的双向文化人格。三十余年的乡土写作生涯正是贾平凹文化人格的型构过程,农民作家的写作身份承担着拯救自我与告慰那行将被遗忘的乡土以及承受着被撕裂的人生伤痛的人们的责任使命,具有人情与文情相一致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丁玲女性立场彻底消失的标志性作品。如果从性别视角切入文本,可以发现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其实是丁玲对于女性命运的一贯思考。这是在作家被基本体制化后,在创作出“重大题材”的作品中潜藏的作家内心深处的无意识表露。这种无意识在黑妮形象的塑造、劳动妇女群像的书写和女性叙事笔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显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家族小说因为纳涵着丰富的现代性内容,折射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与道德等的变迁而深受作家青睐。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作家的家族书写,一方面延续着现代文学“叛逆式”的书写传统,另一方面,又典型地体现出当代文化变革中作家们的文化关怀。作家们对“家族”文化母题,既有着新的起源解释,同时又有当代性的精神铭记。  相似文献   

13.
美国19世纪女作家丽贝卡·哈丁·戴维斯的代表作《铁厂一生》被看作是美国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型迈出的第一步。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性别不明确的叙述者、叙述者与受述者直接对话以及模仿现实的语言等叙事策略,有效化解了现实主义小说自身固有的矛盾,建构了女性作家书写现实的权威。  相似文献   

14.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乡土小说通过对传统风俗的书写,再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达了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或回忆视角,再现乡土世界的善与美,唤醒人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作家通过传统风俗书写,特别是对丧葬习俗、婚礼习俗的描写,旨在挖掘其深层意蕴,解读风俗背后蕴藏的生者对死者的爱与关怀,以及对生者的宽慰与祝福,传递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作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书写,展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传达人们对纯美、纯净乡土的向往与追求,传递内心的隐隐乡愁以及人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传统风俗书写不仅是作家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土向往的手段,更是作家内心的浓浓乡土情怀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6.
北美新移民作家有许多相似经历与共性特征,虽已移民他国,但他们笔下书写的人、事往往不离故土,严歌苓、查建英就常常执着于对本土的书写。严歌苓的本土书写表现出了作家的一种批判勇气与力量,而查建英的本土书写则更多地体现为作家对历史困境的揭示。总体而言,严歌苓与查建英的本土书写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7.
白璐 《文教资料》2012,(27):82-84
知青作家的书写在人物模式化、人性简单化、情节虚构化、历史扭曲化的过程中成为无法自圆其说的冲突和悖论。广大的知青群体和农民群体成为无言的"他者"。知青作家和农民作家关于知青生活的写作都没有脱离自身社会角色,因而进入了书写误区。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历史的疏离以及知青作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最终导致知青作家群体的没落。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济化,金钱和物欲甚嚣尘上,人性中许多美好品质被遮掩,甚至人格尊严也被践踏。中国当代许多作家及时捕捉到这种社会现象,用不同的笔触表达着坚守人格尊严的诉求,他们有的用弘扬、呼唤来书写,有的用讽刺、批判来表达。  相似文献   

20.
许钦文作为20世纪20年代乡土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疾病书写,包括由暴力引起的身体疾病和疯癫形式的精神疾病。这些对疾病的书写背后承载着作家对社会、文化的沉思和批判。同时许钦文对疾病的书写来自于其深刻的疾病体验和以文救人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