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内涵。本文认为网络在理念、载体、模式和内容四个方面引起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变革;文化则是网络产生的前提条件、发展的核心内容、未来的价值坐标;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与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平等文化、多元文化、霸权文化和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积淀的价值、规范、信任等行为范式和理念信仰就是大学关系文化.关系文化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理论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大学关系文化中的关系网络与信任对大学德育工作及大学德育环境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应用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关系文化在德育中的功能,以及社会资本理论对大学关系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揭示了网络文化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对网络文化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虚拟交往中使用的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的网络语言的内容、形式、特点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探讨网络语言与网络文化的关系。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语言受网络及网络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文化。因此,理解网络语言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  相似文献   

5.
黄颖琦 《文教资料》2006,(15):20-21
现实社会、媒介与文化之间有一定关系,营造先进的网络文化将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而大学作为文化的摇篮应起到先锋作用,网络素养教育虽蹒跚起步,却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社会、网络与文化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论述计算机课中的网络素养教育,借鉴传播学,初步探讨其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文章详细论述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所造成的影响,分析网络文化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探讨了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特网以其让人始料不及的态势覆盖着世界,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的出现,揭开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关于网络与社会诸多层面的关系,众多学者做了广泛的探讨。然而,网络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网络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却鲜有人提及。但是,从文明时空交往新模式、认知过程的动态创新性、文化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虚拟现实的功能、注重个性的创造等诸方面,可以发现网络的本质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5岁以下的网民用户占到了总体的52.5%。青少年作为最积极的潮流跟随群体,已经成为网民最大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个性社会化进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网络文化与青年个性社会化的关系,针对网络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制定相关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05-108
以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取数据,探究网络口碑与游客出游意愿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口碑来源可信度、网络口碑方向、网络口碑数量、网络口碑内容可信度、发送者专业性对游客出游意愿均存在正向影响作用。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从提升消费体验增加游客价值、积极推动正面网络口碑的传播和加强与专业网络平台的沟通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经历并发.生了诸多变化。在网络开辟的新的传播渠道与交流空间中,只有正确认识网络的大众性与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使网络成为确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过程中的积极、正向推动力,才能有效防范文化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媚俗化、庸俗化形象,才能使网络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力量,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从网络文化自身属性的视角剖析了网络文化失范问题,从文化根源探究了网络文化失范的原因,揭示了网络文化失范问题的本质。认为从强化主流价值观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培养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建立并完善网络文化规制体系、提升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度等方面人手,构建全方位的规制体系并加以逐步完善,才能让网络文化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摆脱失范问题带来的困扰。  相似文献   

12.
时下,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或文化,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层面入手的。这类研究只从积极、消极方面关注网络对人的影响,而很少关注人对网络社会的反作用。如果采用人类学的思维方式,回归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所注重的主体性纬度来探讨网络社会问题,可以克服目前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道德危机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交往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开放与规范、秩序、理性的统一,公共意识与个体文化自觉的统一,对数字的尊重,有限共享与互惠的统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为交往媒介的网络交往伦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信息化建设不断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重视“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力和深远的影响,并研究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多元“网络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迅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却也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垃圾,这对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网络文化特性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教育者应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利用和发展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significance of cyber ‘LAN’ cafés as sites where on and off‐line practices meet in way that complicates binary notions of the gendered gamer. Existing research into computer games culture suggests a male dominated environment and points to girls’ lower levels of competence and participation in games. Building on recent studies interested in the constitution of gender through engagement with online technologies, we draw on Judith Butler’s politics of performative resignification, and conceptualise digital culture as a resource through which ‘girl’ gamers are mobilised and potentially reformulated, experiencing their gaming identities in contradictory ways, and fragmenting the category ‘girl’ in the very act of articulating their place in a male dominated gaming culture. It is argued that through the meeting of on and off‐line practices, LAN cafés operate as a location that is particularly amenable to reformulative work in relation to gendered gaming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和文化交流的新载体,也是大学德育的新渠道和学生发展的新平台。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以求进一步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化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挑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全面社会化的挑战,大学生网民主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但是 ,在我们尽情地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时 ,网络空间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也严重困扰着我们。因此 ,通过技术手段、法律手段与伦理引导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建立起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社会在当前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