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美国新闻史上,有两个鼎鼎有名的报业大王。一个叫普利策,另一个叫赫斯特。1883年,普利策在纽约创办了《世界报》,他的名字和报纸震动了美国新闻界。赫斯特年轻时不爱学习只贪玩,但对办报却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潜心研究着普利策办的《世界报》。1887年,24岁的赫斯特接过了银矿老板父亲的《旧金山考察报》,学着《世界报》的办报方法,使考察报成了旧金山最畅销的报纸。1895年,他发誓要与普利策争个高低,便来到了纽约,创办了《纽约日报》。  相似文献   

2.
成舍我的“两个效益”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舍我是我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报人、报业经营家、中国报业托拉斯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新闻事业,成立了“世界报系”,创办了《民生报》、《立报》,创建了新闻学校。他的新闻从业生涯集业务工作者和报业经营者于一身,这一双重身份使其新闻思想集中体现为报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博弈。  相似文献   

3.
从美国新闻史上一些重要报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有生命力的报纸,就是能够迅速适应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尽快找准自己的方向,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并能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大量新闻的报纸。例如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以下简称《世界报》)和亨利·雷蒙德所创办的《纽约时报》就是不同时期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马芝 《军事记者》2002,(8):61-63
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名报人。1874年,他游历西方后,在香港创办和主编的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之一——《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新闻言论而首开我国人论政的先河,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声名远扬的报刊政论家。然而,由于《循环日报》的散失,数十年来出版的新闻史学论在介绍和评说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时,  相似文献   

5.
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普利策和赫斯特分别创办的《世界报》和《先驱报》都以相互比拼新闻稿件的故事性、煽情性和新奇性,以赢得更多的读。它们都要求记将新闻事件写得尽量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想不到在他们百年之后的当今中国,故事化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它适应新闻娱乐化、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要求,正在走进千家万户读生活。但新闻故事化也带来某些问题,主要是新闻真实性不允许脱离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何在新闻的故事性与真实性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契合点,是本写作的宗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普利策和穆青,同样的办报救国、治国思想,却演绎出异样的新闻传播观念与媒介从业路径,最终又异曲同工地成为各自国家现代新闻事业的从业楷模与职业明星,个中缘由值得我们玩味与反思,以期从中汲取一些历史资鉴,为今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定向有所启示与裨益。一、大众报纸与勿忘人民普利策在1884年5月11日的《世界报》上发表了他在这份报纸上的第一篇宣言,宣言中说《世界报》的特点是售价低  相似文献   

7.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于1995年12月5日至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这次大会汇集了全国20个省市、15个部委、5个企业及经济日报、计算机世界报等新闻单位,从事信息工作的政府  相似文献   

8.
普利策新闻奖历采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它是根据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遗嘱而设立的。从1917年开始评选颁发。在美国新闻史上,普利策在创造“新式新闻事业”方面作出了他自己的贡献。1878年,当他30岁时,创办了美国最大报纸之一的《邮讯报》;五年之后,由于过度劳累使他的视力衰退,身体残弱,但他还坚持接办了《世界报》。他在报坛上的  相似文献   

9.
史源 《新闻传播》2008,(5):35-36
自1990年创办以来,中国新闻奖经历了十八年。这十八年,正是我国新闻改革的攻坚期,也是传媒市场发展完善的黄金期。中国新闻奖以其评奖作品的广度、深度和代表性,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传媒以内容为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见证者和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06,(11):86-86
2006年9月号《今传媒》发表魏明革的章说,世界报业协会《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有7份在日本,其中《读买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居前四名。  相似文献   

11.
周立顺 《青年记者》2006,(23):64-65
“黄色新闻”这一名词来源于约瑟夫·普利策与威廉斯·伦道夫·赫斯特之间发生的报纸的竞争。普利策一直被看作是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他凭借《圣路易电讯报》发家,在1883年到纽约买下了《世界报》,并很快把它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报纸发展成一家纽约最受欢迎的报纸。普利策在《世界报》的经营上采取了两条路径。一是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另一方面又采取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示新闻。当时的《世界报》的星期日版有个著名的连载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黄袍子的小孩。作者借“黄…  相似文献   

12.
座落在纽约市百老汇大街附近的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是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培养新闻专业人材和开展新闻学研究的中心.提起这个学院的创办,还有一段轶话.二十世纪初,美国报业巨头《世界报》发行人约瑟夫·普利策向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建议,由他捐款在哥大筹建一所新闻学院,但竟遭到拒绝,后者认为新闻学不是一门学科,无须设立学院.1903年,普利策在他的遗嘱中馈赠哥伦比亚大学两百万美元,讲明在他去世后用于创办新闻学院和作为普利策新闻奖的基金.普利策于1911年去世,1912年秋,哥伦比亚新闻学院便正式成立了.最初,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美国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一年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第7期刊登了由我与世界报业协会联系获取并翻译的《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一览表》,在国内报界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是我们乃至世界报业协会所始料未及的。一、世界报业协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世界报业协会组建于1948年,目前有71个国家的报业协会、100个国家中的私营独立报纸的业主,以及13个新闻通讯社和9个地区性的报业组织为该协会成员。世界报业协会是一个非赢利、非政府组织。但是可以说,它是一个报业的联合国。因此,它宣称代表了世界5大洲18000多家报纸。世界报业协会有3个基本宗旨:一是捍卫和推动新闻自由并为坚持新闻自由而…  相似文献   

14.
厦门电视台的《特区新闻广场》栏目创办于1993年12月15日.刚刚创办的时候.并不为一些专家看好。这个新闻栏目的首播时间定在厦门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晚上9点钟.正是各家电视台黄金档电视剧的播出时间.而《特区新闻广场》的节目定位.又与电视剧的目标观众基本重合。加上那时候.厦门电视台已经有了在当地相当有影响的新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的新闻教育事业,早在建国之前的战争期间就开始了,曾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新闻干部。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新闻学校——北京新闻学校,改变了建国以前我党新闻教育多采取短期训练班的形式,开始了系统的新闻教育。1953年,调整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置新闻专业;1954年,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开办新闻班;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增设新闻系。新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并,师生达800余人,成为当时该校最大的系。1959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广播电视高等院校——北京广播学院,结束了新闻教育专业单一的状况。在这期间,杭州大学、江西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西安政法大学等许多大学先后创办了新闻系和新闻专业。中国记协和各省、市记协也先后创办了新闻  相似文献   

16.
龚江南 《新闻知识》2001,(Z1):22-23
新闻策划属于人文科学之范畴,在新闻活动中,人的主观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绝对的事实由于主观视角的改变,起码是被不知不觉地掺进了主观意念。因此,客观公正从来都是相对的。新闻的掌控者、发布者在传播舆论时,一定是站在自身的立场的观点上组织进行的。策划,其实在新闻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渗透在其时间的过程中了,策划在新闻业最发达的美国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19世纪中叶的小报时代出现时,起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策划过程,纽约的太阳报、世界报等市民报纸,每天不停地挖掘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以扩大报纸的发行量。而…  相似文献   

17.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中国每天发行9660万份,日本则有6970万份。在全球发行最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份在日本,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中日新闻》排在前5名,《产经新闻》、《东京体育报》也分别位列第7和第10位。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只有20多年的时间。1983年,我国开始正式建设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发言人制度很好地满足了外宣和外交工作的需要。其后,我国在国务院、外交部、国务院部委和人民团体三个层次上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3年的“非典”是一个重要转折,它让新闻发布会突破了外交领域,直接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普及化。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历史不长,发展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积极努力,不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防止新闻发言人制度助长新的形式主叉。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些新闻刊物上有文章或资料提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邵飘萍1918年在北京创办的新闻编辑社.而据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载,已知的最早的国人办的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见1934年《广州年鉴》).这个通讯社比新闻编辑社时间上要早十四年.其实,在邵飘萍创办新闻编辑社前八、九年中,我国国人自办的通讯社已先后创立不下二十家.如1909年李盛铎、王侃叔等在比利时创办的远东通讯社,1912年1月创办于广州的公民通讯社,同年九月于上海创办的民国第一通讯社,同年11月于广州创办的展民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已逾百年,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在开展中。张昆教授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导论》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的一次全面系统梳理,为当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创见。1921年11月,创办仅半年的厦门大学就以其远见卓识决定开办“新闻学部”,并于次年正式招生。当时,国内的新闻教育还不是学历教育,而是类似于职业教育。可以说,厦门大学新闻学部是我国高等新闻教育的肇始,具有里程碑意义。百年来,伴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腾飞,中国新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