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钟红 《新课程研究》2007,(6):15-16,18
当前武汉市绝大部分学校按年级组办公与管理,教研组相对形同虚设,相应来说在时空上活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备课组建设是年级组建设与教研组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备课组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实效、共享、研讨、互补。备课的基本程序为:个人钻研——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交流反思。备课组应发挥桥梁和纽带功能,发挥骨干教师等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发挥青年教师成长基地和摇篮的功能;备课组成员应树立目标意识、过程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意识。教育局行政业务部门加强对备课组的管理与指导,学校的有效管理与支持度,也是备课组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是在教学(包括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全面贯彻的。因此,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水平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我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通过这个体系进行质量管理。由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教务处发挥参谋、协调和具体指挥的职能作用,以教研组及其下设的年级备课组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单位,同时,充分发挥年级组的作用。由于教学活  相似文献   

3.
备课组是年级组、教研组共同领导下的落实学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基层组织.备课组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笔者先后担任过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对这三种角色有着不同的体会,但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三者都是学校基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备课组长与班主任一样是最基层的,也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4.
2006年,我校因布局调整导致规模急剧扩张,年级组管理体制应势而生替代了长期以来的教研组管理体制。于是。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正式成为校本教研新的基层组织。依托教研组与备课组,我校开展了较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不乏低效现象:教研组活动由于人数多明显流于形式;许多学校工作直接通过备课组开展,却因管理、指导不到位而穷于应付。  相似文献   

5.
郑昕 《广西教育》2013,(2):34-35
2006年由于衢州市区学校布局调整,柯城区兴华中学的规模由原18个班级急剧扩张到48个班级,成为浙西规模最大的公办初级中学。为此,我们将基层专业管理重心由学校教研组下移到各年级的备课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丽,由于受到班级多、学生多、教师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的年级组管理实效欠佳。基于此,学校组织各层面的教职工进行广泛的讨论,决定进一步把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将年级组管理重心下移到班级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年级组以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中逐步取代教研组.  相似文献   

7.
2006年,我校因布局凋整导致规模急剧扩张,年级组管理体制应势而生,替代了长期以来的教研组管理体制.于是,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正式成为校本教研新的基层组织.依托教研组与备课组.  相似文献   

8.
教研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集体,是学校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是校长通过教导处实施教学领导和教学管理的组织保证。目前,学校管理呈现出从重学科管理转为重班级管理的态势,因而教师办公的组织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按教研组办公的,有按年级组办公的,也有毕业年级按年级组、其它年级按教研组办公的,还有按年级组建制、教研组坐班的。总的看,按年级组管理的学校比重越来越大。应该指出,教研组的特有功能,年级组是不可替代的。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学科分项目标的一一实现。学校教育思想的贯彻和体现,必须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学校普遍采用了以年级组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年级管理职能的同时,教研组的功能相对弱化甚至虚化,备课组建设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重形式、低效益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学校普遍采用了以年级组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年级管理职能的同时,教研组的功能相对弱化甚至虚化,备课组建设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重形式、低效益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年级组是近几年来设置的学校管理组织,实践表明,它已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完善.笔者结合学校实践试论如下.一、年级组体制管理思想的产生过去学校管理中,校长—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这一组织管理体系沿用了多年.教研组的设置,保证了学校管理教学的职能,有力地贯彻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教研组的管理在  相似文献   

12.
在对教研组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的教研组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教研组的工作难以开展。具体表现在:学校实行年级组建制,更多的任务是由年级组来完成,教学任务也由年级组管理下的备课组来完成,教研组处于一种架空的状态。这种“架空”,既表现在工作内容上的架空,也表现在人员管理上的架空。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学校年级组以强劲的发展态势,在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中逐步取代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支柱机构。校长应重视发挥年级管理机构的作用,这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要。我于2001年8月担任崇仁二中校长。上任之后,从日常管理中看到,我校实行多年的年级组管理机制确实对加强校务管理带来很多便利,优势不少,是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但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而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备课组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最基层单位。其原因有三:一是学校规模的扩张使教研组人数激增,教研组人员臃肿,特别像语文、数学等教研大组,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研讨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分年级组办公、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研组作用的发挥;三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更强调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和互助。同时,备课组还承担  相似文献   

15.
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冲突与协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冲突与论争 在学校规模较小的年代,学校管理事务相对比较简单,教研组扮演着基层行政组织的角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小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管理事务越来越复杂。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明显,完全中学逐渐分化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固然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基层的关键角色,一向被校长视为支撑学校工作的台柱子.一个教学班的好坏,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班科教师组又是班主任作好班级工作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班科教师组?班科教师组即以班主任为核心,由任本班课的科任教师组成的教师组织.如果说教研组是教师切磋教学、钻研业务的毫无行政关系的组织,班科教师组则是研究本班教育教学全面工作的最基层的教师组织.众所周知,班主任是教学班的具体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对本班学生从课内  相似文献   

17.
年级组是学校从德、知、体、美、劳几方面管理学生的年级教师组织。对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管理起保证作用,规模较大的学校所制定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全都要通过年级组贯彻实施,进行具体操作和落实。没有年级组的学校其职责由班主任或教导处完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与课程机制状况下,现有教师组织包括全校教师、年级组、教研组和年级组与教研组中的备课组、班主任以及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这里说的每一级教师组织都有可能形成一个教师集体。那么怎样把他们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发挥出教师集体的优势呢?怎样促进教师集体的建设呢?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使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就要创新。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我们就遇到了一位有着这种理念的人——树人小学校长何大金。树人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8年、享誉全市的老校和名校。为了使这所老校焕发青春,何校长对教师队伍管理的方式进行了改革。他认为,在教师管理方面,如果实行学校、教导处、年级组 教研组这种传统三级管理模式,则因年级组与教研组属于两个系统,学校工作往往不是管不到位就是统得过死,而且常常出现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两张皮”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彬 《教学与管理》2005,(11):16-17
在悄无声息中,年级组已经取代了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支柱机构。要论及学校变革,最为彻底的可能就是年级组管理模式的粉墨登场了。在十年前,学校办学规模普遍偏小,一个年级有五到六个班就已经算是超级规模的学校了,那时的年级组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仍然是教研组以学校支柱机构而存在。可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年级组以不可抵挡之势,在学校管理中取教研组而代之。人们当时并没有过多地追问教研组管理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年级组管理模式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需要年级组取代教研组成为学校内部的支柱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