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论的都市报纸,指晚报、都市报、商报、早报等城市报纸,它们都是以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在成都市,都市报纸就有七家,它们在同一发展空间中较量,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也因而全国闻名。都市报纸以反映都市变动,服务市民生活见长,都市新闻用B务性和娱乐性是它的强项;在市民日常生活之外的影响力是它的弱项。西部大开发,给追求更大影响力的都市报纸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成都的都市报纸都以显著版面大量刊登新华社播发的中央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重大决策,全国尤其是西部各省对这决策的响应和行动,四川省、…  相似文献   

2.
当前,都市类报纸的市场竞争已成为报业中最活跃的一块。都市类报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日报,包括都市报、晚报、早报、商报、快报等;另一类是专门化报纸,相对于综合性日报的读者面和内容范围来说,它是针对某一读者群和关于某一方面内容的报纸,如专门关于体育、财经、娱乐等的报纸。按理说,专门化报纸与综合性日报是两类报纸,它们各自的竞争取向不一样,应该不会有太大  相似文献   

3.
夏胜 《新闻窗》2007,(1):62-63
都市报自创建以来,以市民为读者对象,以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为主打品牌,在报业市场上脱颖而出,创造了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都市类报纸大都以刊登社会新闻为主(即使要登时政新闻,也会把它移到内页)的这种做法,使得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小报”作风而导致的新闻报道浅显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常把机关报与都市报都称为“综合性报纸”,却往往忽略了它们是“不够综合”的报纸!它们分别占据着两个大的细分市场。仍按通常说法:机关报是“干部报”,都市报是“市民报”;机关报是“工作报”,都市报是“家庭报”:机关报是“严肃的政党报”。都市报是“大众化的通俗报”。不过,这两大报种开始出现相互渗透趋势,特别是源自受众定位调整,以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都市报向主流报迈进,传统党报也在适应市场中转型,增加社会新闻板块和生活服务板块,新闻彰显“软”、“近”、“实用“的平民姿态。  相似文献   

5.
2005年阅读媒体的一个最强烈感受,就是无论都市报还是党委机关报,包括政府主办的主流电视频道,新闻的主人公,所浓墨重彩报道的对象,明显表现出一种观念上的自觉。平常人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身上的感人光辉,正越来越多地走向报纸的显著位置,占据了报纸越来越多的版面和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的时间。考察这种变化的源流,应当说,它仍发端于以普通读者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对这类报纸而言,这种变化既是为了体现都市报读者的要求,也是这类越来越厚的“厚报”对报料大量需求时的无奈选择。都市报读者的定位是普通市民,这类报纸正是作为平民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6.
都市类报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强调新闻性、综合性和生活服务性,贴近市民生活。这类报纸的数量众多,覆盖面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最为紧密。在报纸的规模、读者数量、发行以及广告经营等方面,其他类别的报纸都无法与之相比。都市报不是日报的补充,不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都市报纸,都是立足都市服务于市民大众的生活类报纸。服务新闻越来越受到各家都市报的高度重视。都市报如何打好这张服务牌?这是值得都市报的服务新闻采编人员  相似文献   

8.
田梅 《传媒观察》2005,(7):30-3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都市市民为核心、主要从市民需求和都市生活本身挖掘信息来源的都市报迅速崛起,成为城市报纸零售和广告市场的重要力量。都市报的发展之路充满变革,从内容定位看,现今有两种模式比较流行:一是单一大众定位,即通过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主要需求提升发行量,“实用新闻”、“民生新闻”均是这类定位思路的代表;二是多个细分市场定位,也就是报纸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每个细分群体提供专门化的内容,通过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要间接地实现发行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怎样打好“主流新闻”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类报纸创办初期打的都是“市民牌”,从新闻题材的选择到写作,都体现一个“软”字。随着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相对老牌的都市报和新创办的都市类报纸都开始举起“主流新闻”大牌。这种定位的调整,说明都市类报纸已经意识到“主流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通过这种调整,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争得了主动。但对都市类报纸来说, 打“主流新闻”牌,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尚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殷俊  殷瑜 《当代传播》2002,(2):71-73
当前,中国报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趋势,新兴的区域报业以都市报为代表。都市报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在成型的市民阶层这两个背景紧密联系。非区域化报纸在历经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发展阶段后,面临区域报业的激烈竞争,逐渐力不从心,势力衰微。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大众化报纸──都市报的兴起社会根源在于顺应并融入了这一历史的洪流中。它有以下6个特点:l、价格低廉,符合市民消费水准。2、从市民角度选择和报道新闻,使都市报新闻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实用化的特点①。3、依托市民趣味…  相似文献   

11.
区街新闻,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小区、街道里的新鲜事、好玩事。与都市新闻不同,区街新闻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和街道,大多是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的日常琐事,或每日生活中新鲜的、不平凡的经历。说到底,区街新闻是都市新闻不断发展,报道领域进一步延伸和细化的体现。随着都市类报纸越发激烈的竞争,各家都市报都开始重视都市新闻,尤其是本地社会新闻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饱和的综合性市民报市场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国的传媒市场硝烟四起,先是周末版和扩版,你争我夺,都要抢占受众市场;接着是各大城市争夺市民市场的竞争。各省级党报与省会城市党报同在一个大城市,前者的市民读者市场实际上被架空,于是创造出一类以全省城市市民为对象的"都市报",当然主要是在省会城市与该市的市民报纸展开竞争。既然这类报纸的风格和内容有市场,于是同类报纸在各大城市竟相出现。在北京市,中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是以城市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主要特点是关注社会事件,贴近市民生活、注重舆论监督,而都市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以社会,民生新闻为主打.  相似文献   

14.
甘逊 《今传媒》2003,(3):40-41
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的深入发展,都市报数量急剧上升,已经成为中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城市居民,以都市生活、市民生活为关注点,主打社会新闻牌,一般文字比较通俗,具有较浓的地方特色,适应市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 众所周知,评论是报纸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另一种基本的形式,它理所当然应是都市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都市报发展的现状而言,都市报评论有以  相似文献   

15.
都市类报纸之成为一个群体是最近几年的事,到现在,光是省报办的都市类报纸的日发行总量就超过了1500万份,并且出现了《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等超百万份发行量的报纸。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时代,以社会新闻起家的都市报将以怎样的战略设计赢得新的竞争?他们几乎同时以不同的方式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经济新闻,用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报纸的话语解释经济。因此,本期视点聚焦于“经济报道另解”。  相似文献   

16.
警惕都市类报纸的不良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崛起了一批都市类报纸,它们以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读者。这类报纸把“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读者群,并由此来确定办报思路和风格。如华西都市报创办伊始,就将自己定位于市民生活报,读者对象是“大中小城市的市民”。这一定位后来获得了广泛认同。市民定位是都市类报纸的最大特色。然而在大众化、平民化、市场化的旗帜下,一些都市类报纸或多或少弥漫着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其具体表现在:一、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然而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6)
想都市读者所想精心经营社会新闻齐宇强晚报与都市报的读者是广大市民,市民特别关心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因此,只有刊登质量高而又数量可观的社会新闻,才会使晚报和都市报办得让市民爱不释手。社会新闻,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一定新闻价值、包含一定偶然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各大城市都市类报纸竞争激烈,主要原因是同一区域的各都市类报纸趋同现象严重,在同一层面上分割市场,无序竞争。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都市报纸应该积极创新,采取有效措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一、都市报纸的竞争现状都市报纸是一种面向市民的大  相似文献   

19.
段毅 《新闻界》2005,(3):138-138
都市类报纸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发行量上已经不容小觑,当前,许多都市报提出二次创业,积极向主流媒体迈进。以往以社会新闻报道见长的都市类报纸纷纷强化经济报道,并把之作为竞争中体现品位高下,吸引有影响力人群的重要砝码。在此背景下,作为都市类报纸迈向“主流”重要承载者的经济报道必须以权威性和实用性作为核心价值,处理好经济报道硬化和软化的关系,才能使都市类报纸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一般意义上讲,硬新闻新闻性强,题材严肃,突出的是权威性、指导性,强调的是时效性。软新闻则突出服务性、实用性,强调的是可读…  相似文献   

20.
吴定勇 《新闻界》2004,(6):37-38
当今的中国报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恐非都市报莫属。近年来传媒学者们对“都市报现象”作过深入的研究,但多侧重于探讨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和创新,并将此视为都市报迅速崛起和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而对都市报得以诞生、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甚少涉及或语焉不详。特别是都市报号称“市民生活报”,可“市民”到底是什么、都市报的横空出世与市民社会有何关联等问题,似乎少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