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还是意识或上帝的创造物,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整个人类认识史并争论极为激烈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蒙古先民们也进行过反思并得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另一种观点便是创世说,认为世界是“腾格里”(天)或“布儿罕”(佛祖)创造的产物。这种观点主要集中在早期蒙古的神话故事、英雄史诗、图腾崇拜和萨满教当中。我们应发现其中的合理成份并使其运用或服务于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态实践活动,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女性禁忌是世界许多民族中存在的习俗,特别在狩猎、游牧民族中尤为明显。蒙古族当中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女性禁忌,通过抽象出祖先崇拜的各个侧面以及其他领域的女性禁忌的共通性及其特点,可以发现女性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由于女性的不洁,而是为避免死者灵魂可能带来的危害即女性保护。这一习俗反映了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3.
天命观是萨满教最主要的观念形态,在蒙古历代统治的观念里天是惟一的主宰,是最高的神。在萨满教的灵魂观念是火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火不仅有灵魂,而且有意志。人类的观念世界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必然性,社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观念世界的演变起着决策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萨满教是多神教,萨满教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入的。萨满教对反映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民间故事产生较大的影响。民间故事是萨满教在迭斡尔族传播的主要凭借,正确理解认识萨满教与迭斡尔民间故事的关系,对了解迭斡尔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蒙古族萨满教神论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札答(J∨ad)巫术(dom)。博额(bge)可以获得这种巫术,并能施行札答(J∨ad)巫术(dom),把宇宙万物及其生命能量聚集于自身,从而能够施行"呼风唤雨"的活动。萨满教巫师通过这种语言及其"隐喻"形式,将普遍生命(ami)想象成世界(yirtinc∨ü)的关联,从而将自身的生命意识推延至神话"对象"上。于是,就产生了事物均有其生命能量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论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蒙古族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既有物质生态文化,也有非物质生态文化。从文化类型讲以狩猎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和畜牧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为主,同时也有农业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游牧文化的按心和灵魂。研克生态文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所以,抢救和保护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蒙古祝词脱胎于蒙古族萨满教的祭词与神歌,是萨满教祭词神歌民俗化的产物。以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考察蒙古族祝词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蒙古族萨满教祭词神歌的继承与发展,以探求蒙古祝词对萨满教祭词继承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社会生活变迁。  相似文献   

8.
迪木拉提·奥玛尔在其学术专著《阿尔泰语系诸民族萨满教研究》一书中提出蒙古萨满教中天神善恶及东西方善恶的问题。笔者认为 ,前者涉及到喇嘛教与萨满教之间的斗争及两教教理的分歧 ,后者由两教的观念所致。  相似文献   

9.
早期蒙古部落中汪古、客列和乃蛮三部可算得上是真正信仰了基督教,这与它们的族源和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从族源上看,这三部曾是属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突厥-回纥部落,而突厥-回纥部落曾经接受了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从文化上看,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在教义上与基督教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这是三部易于接受基督教的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基督教在三部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影响并不大,占主要地位的仍是萨满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神山森林文化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高校的一项基本原则。为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文化条件的同时,实现自身和谐,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是一些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学者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市场社会主义具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它在探索市场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其理论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社会公正、法治等观点蕴涵了和谐社会思想,它所追求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反映了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是直接有关,紧密联系的概念,但它们有其不同的内涵、特征,终身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终身学习提供公民个人终身继续学习的全程,学习社会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机会和激励社会成员人人学习、继续学习的社会愿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习化社会的建成,学习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正确对待、处理我国宗教问题重要指导方针.促进和谐宗教的发展.创立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新境界.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尤其是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道德规范是调整社会政治活动中各种关系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尺度和标准,集中体现着政治道德意识和政治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具有自律性、善恶评价和价值导向的功能。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规范是以人为本、关爱人性的规范,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要求的规范,是符合社会主义政治理性,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的普适的政治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规范架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和谐社会蕴含着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要求;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规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下,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社会发展的指标已经将生活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由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她们需要承担一些不同于男性的责任,包括社会、工作单位以及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女性的生活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从制度和制度供给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女性生活质量问题,以此来考察如何通过改进制度形成与作用机理以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充实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的内涵,指出了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经。建设和改革的成果要惠及全体劳动人民,要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广大人民受教育的层次;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合作力和创造力,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不仅要造福于当代人,而且要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和本质特征,可以发现二者随资源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倡导的是经济系统要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如果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过度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就会违背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规律,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下降,从而削弱和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中得到实现。为了发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支点作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快法制建设,调动企业的内在动力,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一种新突破和新飞跃,是党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观认识的又一次升华。深层次探讨科学发展观背后的哲学理念,必将有利于我们在理念层面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更有利于在实践层面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