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色扮演法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其余的学生观看表演,在表演结束时举行情况汇报。角色扮演者、观看表演者联系自己的感情体验议论,以了解某一场面,认识某些行为。这种方法分为单人扮演、双人扮演和模拟剧等形式。《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借一位农夫用拔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的事,来说明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在情境的触发下产生智力的积极活动,从而顺利地领悟故事的寓意,可以采用模拟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教学。  相似文献   

2.
刘金杰 《黑河教育》2013,(10):13-13
教材分析:《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述了农夫为帮助禾苗长高,将苗拔起,致使禾苗枯死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3.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日本著名画家冈山应举创作了一幅《马食草图》。一位农夫见画后,问道:“你怎么画了一匹瞎马?”画家颇为惊奇地辩解说:“你怎么知道是瞎马,它的眼睛不是睁着的吗?”农夫说:“马在吃草时,必须把眼睛闭上,这是为了使眼睛不被尖草划伤。画中的马睁着眼睛埋头吃草,准是匹瞎马。”画家愕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细节的失误会导致整幅绘画作品的一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涸辙之鲋     
<正>你听过“涸辙之鲋”这个成语吗?“涸辙之鲋”,是用来形容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可是,人怎么会是鱼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涸辙之鲋》,说的是庄周找监河侯帮忙的故事。生活中,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都知道要尽己所能地施以援手。那么,监河侯帮庄周了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5.
一、点拨情趣教师必须深入探索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或组织学生讨论以训练其思维和表达能力;或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以促进思考;或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或创设情境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可这样设计导入,先请学生查成语“讳疾忌医”。学生很快查出它的意思,随即点拨学生:“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请大家翻开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便讲了它的出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二、点拨思维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设置…  相似文献   

6.
《母婴世界》2014,(12):9-9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拔苗助长的故事: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农夫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为了让禾苗长得快些,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看着禾苗“长高”了,他很开心。不料,第二天,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相似文献   

7.
你说我听     
田莹朋友:你好!非常感谢你对《故事作文》的关心和帮助。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小老师,一下就看到了问题。“支”和“枝”的用法的确是有毛病的,不过,这毛病不是在编辑部,而是在这两个字的使用标准上。据我们了解,因为各省的小学课本不是全国统一的,在用“一枝铅笔”的“枝”字时,有的用的是“支”,有的则用的是“枝”,而《现代汉语词典》用的是“枝”字,所以,最后编辑部决定还是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的标准,即采用“枝”字作为标准用法。现在,你明白了吗?希望你以后继续这样关心《故事作文》,帮助它成长!《故事作文》编辑部编…  相似文献   

8.
《故事大王》真聪明,满肚子精彩故事讲不完———开心故事、成长故事、惊险故事、侦探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IQ故事……丰富课外阅读,锻炼演讲口才,激发思维灵感,提高写作能力。《故事大王》真活泼,一项项精彩活动真好玩———想当“小福尔摩斯”和“智多星”吗?快来挑战“探案故事”、“猜谜故事”!想成为“故事大王”吗?快参加“全国故事大王选拔赛”;想发表你的作文、参加“小故事家”冬令营吗?快投稿《全国小故事家征文大赛》……还有《爱心双喜大抽奖》,送你超值大礼包,还能把惊喜和母校一起分享!聪明活泼的你,想…  相似文献   

9.
置身应试教育的沼泽,我们满身泥泞;面对规范办学的禁令,教师无所适从。我们靠什么走出危险之地?就像农夫需要坐到田埂上细细地量那些拔节的禾苗一样,我们确实需要静下来想一想:教学这一人类最古老的活动,我们怎样才能接近它的本质,怎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那么教学的真谛在于什么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伸向我们的一根藤蔓。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很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借鉴,那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0.
朱凯 《云南教育》2001,(21):35-36
《揠苗助长》是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则寓言,讲一位农民为使自己的禾苗快速成长,他将一根根禾苗拔高,从而导致了禾苗全部枯死。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定会把事情弄糟。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步骤。1.初读课文,明白题意。讲读寓言之前,首先要弄清题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查字典及联系内文,使学生独立弄懂“揠”义为“拔”,“揠苗”义为“拔苗”,“揠苗助长”就是“拔高禾苗,帮助它生长”的意思。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揠苗”是“助长”的方…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长期以来,这种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效率却并不理想。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足够的重视,继而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理答”这个问题造成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出有效“理答”呢?一、品析中求完善,“理答”以至层进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就应做出有层次的“理答”。对优等生,要求他们的答案应接近完美,以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对中等生,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让他们及时改进;对后进生,降低要求,抓住闪光点进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就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分层“理答”。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1:禾苗种下去之后就不能拔起来,不然根须会断,禾苗会死。师:非常好。植物需要根须输送养料,根须断了,植物就生长不了。还有其他答案吗?生2:做事情不能太着急,得等。  相似文献   

12.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事物有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寓意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位教师试教时是这样教的:  相似文献   

13.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事物有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寓意呢芽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位教师试教时是这样教的:师:课文中的种田人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生长芽生: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师:结果怎样芽生:禾苗都枯死了。师:他错在哪里呢芽生:种田人把禾苗拔高,不等于禾苗就能长高。生:种田人拔高禾苗,禾苗的根受到了损伤,所以枯死了。…  相似文献   

14.
一、引课解题的情境感染 “引课解题”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应注重它的吸引力。教师在教一篇新课文时,用情境导入法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认真的端详过自己的父母吗?对亲情的感受有过吗?尤其是逆境困难时的亲情体会过吗?从题目中“爸爸”所引出的亲情的情境感染,会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带来好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昕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我接着问:“小女孩摘花瓣对吗?”“对啊!”学生肯定地说,忽然有些疑惑,“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的吗?”又想了一会儿说,“咦?搞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听过一个神话故事“点金术”。说的是一个农夫救了一位老人 ,老人为报恩 ,就用“点金术”为农夫点出了金砖、金瓦、金房子 ,然而农夫并不满意 ,他认真地对老人说 :“再多的财富我都不需要 ,我只需要学会您的点金术”。老人听后 ,会心地笑了 ,教给了农夫这门神奇之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获得财富不如获得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样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更要让他们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然而 ,纵观近十年的教育改革 ,“分数第一、升学第一”“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弊端仍然重云密布 ,严重困扰着素质教育的真正…  相似文献   

17.
一、温习旧知识“助读”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主体角色,启迪学生心智,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唤起学生阅读兴趣,在较短时间单位内,背诵已学习的课文,或帮助回忆有关细节。如教马南邨的《从三到万》一文,在学生读懂故事的情况下,设问富翁的儿子为什么会在学习上闹笑话时,我启发学生背诵《〈论语〉六则》,领悟文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精髓,然后从方法、态度方面对症分析,各自阐述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尽快地进入阅读角色。在这方面,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体悟最深。她教《茶花赋》,为了使学生进入角色体悟一个“…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写过一篇《把学生当人》的“口号”文章。“学生”与“人”有什么区别吗?这绝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谋求人的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那么,真正的教育就绝不只是对学生三年或六年的简单涂抹,而是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9.
王楚松 《生物学教学》2005,30(12):70-70
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要知道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起什么作用?课本上又介绍“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糖类(通常指葡萄糖)”,光合作用合成的一定是葡萄糖吗?还有其它物质吗?学生碰到这些疑问,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了这项研究课题: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学生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产生了疑问:愚公的移山行动只是得到了孀妻弱子的支持与帮助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