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教育与职业》2006,(19):102-102
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首次全面实行“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机制。浙大相关负责人认为”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打破了传统招生的专业限制,有利于入学后的学生广泛接触各科类的知识,构筑宽厚的学科基础,有助于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选择和调整适应自己的专业方句。“只要条件符合,  相似文献   

2.
按大类(专业类)招生就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照合并后的专业类招生,入学后按专业类培养。同一专业类招收的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按专业类先进行一个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一年或两年后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  相似文献   

3.
按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项改革,推行时间不长。如何理解“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它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方式相比,这种新的招生方式又有哪些优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谈专业型秘书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秘书专业教育的兴起和逐步完善,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和选拔秘书人员将成为秘书人员生成的主渠道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在充满竞争和崇尚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秘书人才的高校秘书专业必须以全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培养人、塑造人,为社会输送素质全面的合格人才。1.大类招生,分段教学,分层次培养秘书人才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专业改革已呈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高校采取了“按系招生、分类培养、淡化专业、按需定向”的培养方式。秘书专业也应大胆地进行大类招生的改革。学生按系招生后,可实行分阶段教学的方法,第一阶段进行应用型文科学生所…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6,(8):40-40
浙江大学最近宣布,今年该校将试行“无专业招生”,本科学生“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  相似文献   

6.
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会计学专业从2015年起纳入我院大类招生范围。《会计学》作为一门平台课,其受众由原来的非会计学专业学生转为纳入大类招生范围的所有专业的学生,因此,该课程需结合这一变化,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满足未来不同专业选择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7.
信息窗     
<正> 适应社会需要,增强办学灵活性,同济大学今年开始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实行“按系招生、分类培养、淡化专业、按需定向”的培养原则,在本科教育的改革中落实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该校认为,高教事业的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培养学生要适应社会需要,办学要有灵活性。其具体做法是:从今年开始,逐步将按专业招生改变为按系招生;低年级教学计划按“类”统起来,尽可能统一课型,强调同类专业间的通用性,高年级则确定专业基本主干课程,拓宽专业面;逐步放宽转专业、转系的限制,尤其是同一类专业的互转;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摘自《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8.
今天,记者在深圳大学获悉:今年该校首次实行不按专业招生,按院系及学科大类招生。此项改革旨在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该校招生负责人林奇光说:2003年深圳大学将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即按院、系及学科大类招生,除文学院和师范学院以系为单位招生外,其他学院均以院为单位进行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用填写具体的专业,只需填报学院或学科大类。学生入学后,第一、二学年本院系各专业各学科打通,学习公共课和基础课,从第三年开始,由学生根据各人的志愿、兴趣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确定专业方向。林奇光说…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培养的单一专门人才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形势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按照"厚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差别化战略来构建的符合目前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点是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好的成才环境,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考招生、管理机制、学生培养流程等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0.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意义深远,已成为必然。但是在实行大类招生改革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科性较强的专业招生方法、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的现象以及如何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等问题,是实施按大类招生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是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走中国道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主动作为.这项改革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拓宽专业口径的按类(系)招生改革试验,兴于融合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造,并在大教改思路下得以全面深化发展.当前,我国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处于校本探索阶段,形成了以专业大类与试验班为载体的全学科、宽学科与细学科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育培养的单一专门人才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形势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与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按照"厚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培养特色"的差别化战略来构建的符合目前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点是通过加强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好的成才环境,但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考招生、管理机制、学生培养流程等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专业分流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减少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拓宽厚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分流的具体实践过程看,存在学生对按大类招生培养的认同感不高、专业志愿的满足率较低、各专业间学生成绩分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合理设置招生口径、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等,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分流模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宣传时,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招生章程中不时出现“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新词。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按照教育部2001年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分类,所有专业共分11个学科门类,如  相似文献   

15.
引言按大类招生模式培养学生是一种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和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内在潜质、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加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兴趣、特长选择专业,使大众化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潜在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北京大学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同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随后几年,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院校纷纷推行按大类招生模式。而今,“按大类招生”已成为部分重点高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又是一年考试季。随着2014年高考的日渐临近,各地高校新政迭出,其中,"大类招生"堪称亮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实施分数优先,扩大大类招生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部按大类招生;南开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增至12个。大类招生正成为我国重点高校招生的改革趋势。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合并,按一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宽口径大类培养,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之后,再根据兴趣爱好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资料记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何为“大类招生”大学按大类招生是通识教育的一场革命,更是中国大学的一场革命。本科教育实施大类招生,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力图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最基础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使学生广泛涉猎到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类招生:高校和考生共赢互惠的不二选择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标志着从此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围绕如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一批高水平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为人才选拔的入口,按大类招生也就随之进入人们视野.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本科招生计划中,有34所“985工程”高校和近80所“211工程”院校有专业按大类招生.  相似文献   

20.
何为按大类招生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相似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同一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