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对于死亡的书写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理查德死亡的细腻描写和对深水长眠、孤寂凄凉死亡意境的呈现。而作者之所以进行死亡书写主要有两方面的动因,即阐释死亡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在死亡书写中,寄予着作者对女性精神困境的关注以及战胜苦难、超越生死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层面上《时时刻刻》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温暖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3.
死亡书写一直以来都是儿童文学创作中较为敏感的话题。随着当代儿童自杀率的提高,如何让儿童文学蕴含生命教育和死亡哲学的双重内涵,成为儿童文学作者思索的问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顾鹰的童话用爱作为死亡书写的底色,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温情的生命故事,赋予儿童读者成长的勇气。本文结合顾鹰的《狗先生》和其他作品分析顾鹰童话中的“死亡”,主要聚焦《狗先生》的时空观、伦理观、生死观,探索顾鹰作品中死亡书写的疗愈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以众多人物的悲惨结局铸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精品,死亡在小说中挑起了无与伦比的脊梁支柱,《红楼梦》的评点家以死亡书写为基准,证实了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以《红楼梦》的评点为角度,力图从死亡在小说评点中的道德寄寓,死亡在人物性格塑造中的价值,死亡在小说叙事中的结构功能等方面,来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启发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以及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白雪乌鸦》是作家迟子建继《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这部描绘了百年前哈尔滨大鼠疫下傅家甸平民的生死与抗争的小说,通过别样的死亡书写,向读者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展现了死亡之下坚韧豁然的人性;在苦难中暗含温情,并赞颂了灾难过后无法抹灭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教师博览》2010,(5):62-62
笔误 斯大林曾在高尔基的《姑娘与死神》一书的最后一页留下轰动一时的批示:“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土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死亡。”然而,批示上“爱情”一词的俄文拼写有误:少了末尾一个字母。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白雪乌鸦》中,作家迟子建通过史实的穿插勾画东北鼠疫中的离合悲欢,死亡叙事使得小人物的生命被无限放大,又使历史的沉重在日常书写中被消解。在生与死的对立、压抑与释放的情感冲突中,作家温情地倾注伦理审判的光辉。凡此种种,共同给予小说灾难书写独特的静穆之美。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李师江通过《福寿春》与《福州传奇》两本小说在福建书写方面做出了努力的尝试。《福寿春》在小说艺术上相当成功,但就福建书写来看,却没有很成功地凸显;而《福州传奇》则不仅小说艺术上是个灾难,并且就福建书写来看,也是相当不成功或甚至于有负面的影响。本文从山水描绘、民俗展示、人文性格、地方语言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本小说中福建书写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书写"及、火、忆、轧、牝、夔、燮"等汉字时,其习惯笔顺与《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的不同。通过比较大学生书写的习惯笔顺与《规范》中规定的笔顺的异同,发现《规范》存在同结构汉字的笔顺不一致及《规范》笔顺与大众书写习惯相左等现象,建议《规范》同结构汉字的笔顺须保持一致,笔顺规范的制定以大众的书写习惯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日本女性作家青山七惠所著《一个人的好天气》中,有诸多日常性死亡的书写,从中体现日本"80后"青年女性对于死亡的态度。而有效的叙事策略也使得小说清晰展示了日本女性青年一代掩藏在淡漠态度下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的《树下》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李七斗的悲惨遭遇将生与死的重大命题蕴寓在人们的平凡生活中,书写了生的艰难惨烈,完成了对死亡恐惧的消解,并以一种温情的笔调点染出人性中的亮点。本文从暗示死亡和希望的"马蹄声"与揭示人生寓意的"树下"两种意象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4.
笔误斯大林曾在高尔基的《姑娘与死神》一书的最后一页留下轰动一时的批示: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士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死亡。然而,批示上爱情一词的俄文拼写有误:少了末尾一个字母。一时间,大家手足无措:谁也不能更改领袖的手迹,谁也不敢去问他本人。当时,竟然真冒出两名教授为《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女作家庐隐和白薇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性别文本,她们的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了现代妇女解放的神话。庐隐以敏锐的眼光质疑"五四"时期男性大师所建构的妇女解放话语;白薇的长篇小说《炸弹与征鸟》在"革命+恋爱"的模式下书写了革命女性的幻灭和悲哀;两位女作家对女性身体疾病与死亡的反复书写则隐喻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暗夜舞蹈》是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自2001年出版后,得到了文学界高度的评价。本文着重从追寻昨天的传说:另一种视角的营构和向死而生、青春死亡的另类书写这两个独特的角度来阐述《暗夜舞蹈》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5):51-57
《桂林风土记》与同是书写岭南风土的《北户录》《岭表录异》不同,其重在书写桂林的风景名胜、人物仕宦、神异奇事。《桂林风土记》的另类书写是唐代岭南笔记中的别样风格,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这与莫休符撰写《桂林风土记》的初衷密不可分,同时也当与他生为广东人的地域身份相关。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1-54
"死亡"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主题贯穿在西方的文学谱系中,不同的作家都在作品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死亡意识,这些作家和作品共同组成了一支以"死亡"为书写对象的文学脉络。通过从不同的"死亡"角度切入不同作家的心灵世界,包括歌德进取式的死亡意识,莫里哀之死对普鲁斯特的反讽式死亡观的影响,《哈姆雷特》中呈现出的死亡的欲望,以及卡夫卡带有负罪色彩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20.
《吴中故语》《觚剩》和《苏州五奇人传》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苏州文人,有着相似的书写意图、书写内容与文化内涵。三部作品都将书写的重点放在易代之际的地方史实与人物上,都用大量的笔墨对苏州文人在易代之际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描绘对深入探究易代之际苏州文人的心路历程、进一步考察传统苏州文人的精神风貌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