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加选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用这个实验定性说明合运动是分运动合成的结果.笔者在教学中用J2170运动合成演示器实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现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所评价的是云南师大附中刘荣文老师《运动合成与分解》一课。教学内容简述:(一)新课引入:演示飞机模型的运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思考。(二)分解课题,学生分组探究:第一组探究概念;第二组探究分运动、合运动的运动特征;第三组探究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第四组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来证实分、合运动的运动特征;第五组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来证实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的规律;第六组利用探究成果分析运用后,总结出课题结论;第七组利用课题结论实际运用。(三)课题总结:刘老师精心的设计、恰当的组织,…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第83面关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实验,利用了一根玻璃管、红蜡、水来演示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笔者发现此实验效果不佳,原因有二:一是在翻转玻璃管时必须迅速.若手忙脚乱,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且极易打破玻璃管;二是红蜡块上升速度过快,而且不能"定格",实验做完后大多数学生对蜡块的运动情况根本不清楚.经过笔者及同事多次实践,我们发现了如下一种效果非常明显的方法:我们同样选用了玻璃管,用一根重锤线(带重锤)  相似文献   

4.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抛运动"是高一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平抛运动是该方法的实例应用,是学生学习运动由直线到曲线的一个转折点。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平抛运动。  相似文献   

5.
胡凤娣  马新亚 《物理教师》2001,22(10):30-32
[教材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 (新教材 )第五章第三节 .[教具 ] 多媒体实验室 ,水枪 (装有水 ) (2 8支 ) ,平抛运动演示仪 ,学生电源 ,实验小桌 ,卷尺 (3m) .[教材分析及新旧教材的对比 ]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第一次利用运动的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通过平抛运动的分解 ,寻求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的合成 ,且两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比较新、旧教材 (旧教材指第三册选修课本 ) ,新教材作…  相似文献   

6.
课本上关于运动合成的实验是在玻璃管中注水,用放入的红蜡做的小圆柱体(如图1)的运动来演示分运动与合运动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分析其他的一些类似的方法,本人认为其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借助了实际运动来分析分运动,如上例中,圆柱体水平方向的运动就借助了玻璃管的水平运动来分析.而实际的分运动应该是一种等效得出来的,是运动在某一方向上的投影,是实际中看不到的.这使学生在理解时产生困难,为此本人设计了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设计思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抛体运动"规定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复杂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正是该方法的典型应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所以,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即可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本节课应突出"自主、善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课题——确定方向——成立小组——设计方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重视科学实验探究——整节课由探究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究规律,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奥秘  相似文献   

8.
李颖 《广东教育》2002,(5):38-39
一、十年高考实验分类统计 (一)学生实验的考查 1.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1994年(考查弹簧秤的使用和二力合成) 2.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没有考查过)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1997年(沪考查现像分析、数据处理) 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998年(结论分析) 5.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1995年(考查表达式、数据处理。沪考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条件控制) 6.动量守恒定律(没有考查)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03年6月第1版)第83页有一个"运动的合成"的演示实验,器材要用到一支长80cm至100c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如果内径小,这种长度的玻璃管相对较易准备,但使用时难灌水,演示效果差.如果要准备内径达1cm或1cm以上的这种长度的玻璃管,对于部分仪器配备还不够完善的农村中学,可能会有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盛惠倩 《物理教师》2006,27(8):1-13
1教学案例(1)课题:力的合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第三章第四节)(2)课型:新授课(3)教学目标:①从力的等效性理解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学习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②通过探索性实验,归纳平行四边形定则,会使用弹簧秤,能应用力的图示,培养物理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何建文 《物理教师》2006,27(5):52-52
1原来的实验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中有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②.p.35).该实验分2步演示:(1)将玻璃管倒置,可以显示红蜡块能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2)再次将玻璃管倒置,在红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合)运动的情况.2实验的不足在  相似文献   

12.
红蜡块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元  魏传传 《物理教师》2009,30(2):19-19,21
红蜡块实验是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中的重要演示实验.该节的教学目标为:①知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时,需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研究;②经历蜡块运动位置、轨迹的研究过程;③经历蜡块速度的研究过程,体会运动合成所用的方法;④初步认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涉及的运动合成主要有2种:一是两分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时,合运动也是匀速直线运动;二是两分运动分别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不在同一直线上),合运动是曲线运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运动的合成,为后续研究曲线运动及抛体运动的规律打下基础,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实验演示以上2种运动合成的情况.但这些物体的运动一闪而过,不能明确清晰地看出合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  相似文献   

14.
能否正确分析物体(质点)的运动,是解一些高中力学竞赛题的关键。 一、知识要点——质点运动的分解与合成 1.绝对运动:动点相对于静参照系(惯性参照系)的运动; 牵连运动:动参照系(非惯性参照系)相对静参照系(惯性参照系)的运动; 相对运动:动点相对动参照系(非惯性参照系)的运动。 2.运动分解与合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重点内容,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重要应用,做好演示实验对理解和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但传统的平抛运动演示实验操作复杂,过程繁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磁性小黑板具有磁性,可将实验元件粘一铁片吸附在上面,从而可竖直放置,有利于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由此得到启发:让一钢球贴紧竖直放置的磁性小黑板做平抛运动,钢球受到的磁力与钢球与磁性小黑板的弹力互相平衡,并且与其运动方向垂直,而其与小黑板间的摩擦力与其重力相比而言又很小,不会影响钢球的平抛运动轨迹.于是制作了平抛运动演示仪,操作简单,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六章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对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分运动的研究与以往教材相比有很大的改进,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途径进行科学探究的好内容.在已知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前提下,教材第39面给出了"三步走"的研究思路:实验获取平抛轨迹→找到相等时间间隔位置→分析相邻位置间的水平位移.实际操作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设计方案,也可以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7.
知识梳理1.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其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是变速运动.(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且合外力的方向(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若物体所受合外力为恒力,做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外力为变力,做加速度改变的曲线运动.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速度方向成锐角时,物体运动速率将增大;当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成钝角时,物体运动速率将减小.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分运动与合运动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一种基本方法.(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各…  相似文献   

18.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加选修)介绍这一实验操作中,确定小球平抛运动中的位置的方法值得我们商榷.在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1997年版)是这样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物理教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中.采用玻璃管中小蜡块运动情况的实验,来演示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如果这个实验再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则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然而,作为课堂演示的探究实验,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许多困难.如小蜡块在玻璃管中的匀速移动很难控制.另外.由于小蜡块在玻璃管中是直接上升的.因而对于中间运动过程的分析讲解还需要借助板画的形式来说明.  相似文献   

20.
陈毓华 《物理教师》2008,29(3):37-38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学习抛体运动的基础,人教版高中《物理》第1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课本上介绍的实验用蜡块在装满水的倒置的长玻璃管中的运动演示、说明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许多教师利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对此进行了改进,还有教师对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个实验还是很重视的,也说明这个实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