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外出学习时,几次听专家教授讲这样一个实例:在国外的高校中进行理论知识考查,获第一名的肯定是中国学生;而进行实际操作时,只要有一名中国学生,那么动手能力最差的肯定是他。我没有考证这个实例的真实性,但在我们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做为老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记得一次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埋头写作业,我正辅导一名学生解题,突然,有个男生高喊:  相似文献   

3.
谢伟 《湖南教育》2005,(8):41-41
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都是在一 定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尽管 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教学效果有着 直接的影响。笔者在一次听课活动 中曾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化学教师 在有两百多名教师听课的情况下给 一个班的学生上公开课,首先作了 一个演示实验,然后叫坐在前排的 一个学生简单描述实验现象,这个 学生竟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由此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中国教育教学的客观现状引发了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推动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与管理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一名特殊学生的案例分析,通过实践研究,使得特殊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获得学习的信心。一、特殊学生的案例我的课堂有一名学生,课上不学,课下捣乱,可谓是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痛。我作为他的英语教师,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摆事实、讲道理中失败。面对这样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生,我该  相似文献   

6.
韩素静 《班主任》2012,(12):63-63
编辑一本教育叙事书籍,发现许多来稿这样描述:某学生调皮捣蛋,屡犯错误,班主任便找他来和颜悦色、推心置腹地谈话。一番谈话过后,该生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有了极大的进步;后来,成绩进入前几名;再后来,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或大学)……每当看到这样的案例,我都忍不住想问一句:"既然一次谈话有这么大的作用,那您为什么不旱谈呢?您为什么不跟每个学生都谈一次?这样,每个学生不都能突飞猛进,考上最好的高中(或大学)了吗?"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名从没有离开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清楚阅读能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很大作用,并在书中有很多篇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读,在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给了老师们许多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下面试论述一下。一、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的: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一定使阅读能力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  相似文献   

8.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行动推进已经有两年了。今年,上海市黄浦区对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学情调查,其中有一项主观问题为:请描述你喜欢的学校是怎样的?在调查的3500多名学生样本中,研究者对他们的描述语句进行了有效性筛选,最后获得了2600名左右的学生数据,作为研究语句。  相似文献   

9.
一名英国学生问中国学生一天上课的时间。有老师回答:"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那些惊讶的孩子就此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学生肯定不喜欢上学。这是发生在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95名乡村教师(简称资教生)赴英国中小学考察中的一个场景,也是教师们的一个"发现"。  相似文献   

10.
在某校最近组织的一次五年级数学抽测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五(2)班有36名学生,在2名老师的带领下去公园游玩.……  相似文献   

11.
在2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每当接手新的班级,我都要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有一次,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崇拜的人是哪一位?结果,答卷中票数最集中的周恩来也仅有11票,有19位世界名人只拥有一个崇拜者。全班46名学生共提出24位崇拜对象: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又有企业家;既有闻名遐迩的科学家、文学巨匠,又有红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校长,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对学校德育作了不少探索,其中的成败得失常常引发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德育往往在规范学生的言行或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时派用场,而没有成为激发学生奋进的力量源泉。当德育成为教师心目中的条条框框时,德育是否远离了学生生活?有专家提出“不能肯定什么样的学校德育是最有效的,但可以肯定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学校德育是有害的。”①  相似文献   

13.
从这个事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杨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她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呵护,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教学实效来看,的确是留下了遗憾:课堂无序、散乱,教学成效低下。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观念上没有处理好尊重与要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在20年的执教生涯中,叶进明不仅把每届自己班级的学生家走访了个遍,连教学班学生家也基本都要去走一走。横街镇中学校长毛行江算了一笔账:"叶老师每年带两个班100名左右学生,20年光他带过的学生就有近1000个,而且一个家庭他肯定不止去一次,20年来怎么也有2000多次。"(《中国教育报》7月23日)家访,教育工作者的"传家宝",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在许多地  相似文献   

15.
教三年级学生作文时,老师们往往只是先出个题目,紧接着讲写什么、怎么写,然后就让学生动笔作文。这种呆板的传统教学,使学生感到习作时就好像面对一座大山,无法翻越。第五册有一个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写一个人。我想,与其让学生在作文本上胡编乱造,倒不如选一名学生站到讲台上当“模特”,让大家仔细观察其个子、长相和穿着,再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述,最后写下来。于是,教学时我这样做了。其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6.
泽州县教育局局长钱文罗同志在晋庙河小学听课时 ,一位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只见这位老教师坐在讲台上 ,面对仅有的 1 3名学生简要讲解后 ,就让学生自己练习 ,自己讨论 ,互相研究。然后 ,学生做题让老师判阅 ,不懂的地方请教老师或学生 ;老师则一边检查一边辅导。课后 ,钱局长同老教师进行了亲切交谈 ,肯定了这样的教法。这样上课 ,要拿到市县的公开课、赛讲课上去评比 ,肯定不会得高分 ,说不准还要受到某些人的批评。但是 ,仔细琢磨一番 ,这样的授课有何不妥 ?一个仅有 1 3名学生的课堂 ,老师边讲边查 ,学生边做边问 ,有动…  相似文献   

17.
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赏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曾有这样的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班里有一名男学生,思维活跃,口齿伶俐,唯一的缺点就是做事粗心大意。有一阵,为了他连续几次的粗心,我批评他:"说话顶呱呱,办事马大哈。"  相似文献   

18.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很多,但笔者觉得以下四个方面似乎显得尤其紧迫而且重要。一、宽松教育——给学生发展以空间曾经有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描述过: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  相似文献   

19.
<正>作文课堂:水相荡而生涟漪课改要求课堂教学把学生当成课程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想在我的作文课堂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在交流提出自己的写作构思、准备的写作素材,在交流中提升写作能力,感受写作的快乐。有一次我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亲情"是什么?请用一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述。学生按小组讨论,讨论完后各自把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按要求写出来。  相似文献   

20.
常常听一些班主任这样讲:某某学生可把我气坏了,违反了纪律,还不接受批评,让我狠狠地(克刂)了一顿,便老实了。听后,我心想,学生的“老实”,怕是慑于老师的威力,他心中肯定是不服的。但转念一想,如果我遇上这样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学生还是让我遇上了。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嗑瓜子,瓜子皮随口吐得满地都是。对这类问题,班级卫生细则上有明确规定:不注意保持教室内外清洁的,要受到批评,并罚值日一周。为此,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