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丹 《中国语文》2012,(2):183-185
一赣语隆回司门前话声调概况《广韵》中的一些舒声字,在赣语隆回司门前话中今读入声调。比如"婆猪~,表示雌性的,母的底尿"等字都读为入声。这与"晋语舒声促化"现象有所不同,所谓"晋语舒声促化"是指一些  相似文献   

2.
太原方言是晋语区并州片的核心点。晋语存在比较明显的舒声促化现象,太原方言也不例外。文章在经过长期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太原方言中的中古舒声字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共有38个舒声促化字。文章简要地分析了太原方言舒声促化字的语音表现,阐述了舒声促化的类型以及在语法上所起的作用,并探讨了舒声促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在广泛搜集语料的基础上,共列出达拉特旗方言中的舒声促化字72个,并将这些字的中古音和今音作了排列对比。然后对舒声促化字进行了分类。最后简要地分析了舒声促化现象的成因。通过探讨,期望对晋语舒声促化现象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并且为晋语具体方言点舒声促化现象提供一份翔实的语料。  相似文献   

4.
舒声促化是存在于有入声方言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呼和浩特市区方言为晋语,入声保留较为完整,又有一定数量的舒声字促化现象。本文在广泛搜集语料的基础上,共列出呼和浩特市区方言中的舒声促化字60个,并用量化的方式分析了舒声促化现象在音韵上的特点,最后简要分析了舒声促化现象的成因。通过探讨,期望为晋语具体方言点舒声促化现象提供一点资料。  相似文献   

5.
安庆方言舒声促化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字舒声促化,促变原因:上古入声字的方言遗存,对中古舒入两读字入声读音的继承,其他同偏旁入声字的同化,音值借贷,同义入声字类推;二是舒促两读,即单字读舒声,在词语和句子中发生舒声促变,促变原因:轻声音节入声化,词性和词义及语法功能的不同引起的促变,急读和轻读引起的舒声促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简要地分析了晋语五台片舒声促化的基本情况和形成因素,比较全面地列出了晋语五台片中的舒声促化字,为研究晋语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提供了充实的语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山西临县方言中的舒声促化字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理,并对这种现象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晋语"舒声促化"音节有些是对上古或中古入声的继承,有些是由于轻声导致舒声促化。  相似文献   

9.
汉语语音发展总的趋势是促声舒化,但在吴语一些方言中却存在着一种舒声促化现象,舒声促化过程大都是伴随着意义的虚化、成分的语法化而进行的,可以看到语义变化对语音的影响。在北方方言中语义虚化常常导致音节弱化,由于吴方言没有类似北京音中的轻声,因此方言中一些成分意义虚化常常表现为音节促化,促化实际上是弱化在吴方言中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贺州灵凤都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灵凤都话属桂北平话,又叫"八都话".其语音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舌齿音的边音化和舌根化,古舒声韵母今读促声和入声调.本同音字汇收字3千多个.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