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曹霞 《语文天地》2013,(8):63-64
语文是具有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美感教育"等诸种因素。但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非是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就可以达到。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对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因此,语文教师要将培养人文素质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来追  相似文献   

3.
陈永勤 《考试周刊》2014,(39):42-42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人文教育"的内涵"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是广义的"人文  相似文献   

4.
<正>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大家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异较大。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注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把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凸现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赵惠娟 《文教资料》2012,(13):50-51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6.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终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结合。语文新课标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外,还强调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如何在提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一个重要课题。孝敬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实践中,我通过读、说、写、行"四策略",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效地进行了孝敬教育,比较好地实现了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9.
蔡韵 《华章》2009,(10)
高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人文教育的含义,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1.
语文同时具备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等特征。语文教学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其课程内容涵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文关怀教育等,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有效载体。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同于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性是语文工具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应在语文教育中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语文教学如何以文载道、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等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生命的音符."语文教学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和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因此语文教育应当遵循"语文育人"的基本规律,使之有机融入、自然渗透在语言文字中,使语文教育散发出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亦是教育发展的目标导向。但应试教育长期主导教育舞台,以知识积累、成绩提升为教学目标的模式,成为思维定式。语文离"人文"越来越远。近几年,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作为教学风向标的高考,便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先行者。"人文"色彩逐渐走进语文高考,并成为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加强人文教育,什么是"人文"?其实"人文"二字古已有之。《易经》上就说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与人文教育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语文不纯粹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是由文质皆美,堪称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成的。其中,有选入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  相似文献   

18.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即过多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忽视了"人文性"教育.应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为此,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语文的人文性再认识.二、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三、以文悟道,悟道做人.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实施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