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遗产展示一直是我国遗产事业的薄弱环节,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古城镇是一种活态遗产,其解说更加特殊。本文认为遗产解说应以保护遗产真实性为原则,以游客体验为导向,在不影响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创造真实、丰富的游客体验。因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古城镇遗产的属性。内涵及古城镇遗产旅游中的真实性,并以确保真实性为前提提出了古城镇解说系统的动态构建过程,最后从内容、受众、媒介三方面分析了古城镇解说系统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型景观的游客体验能够为此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判定北川地震景观游客体验维度,同时揭示了游客体验整体均值的时空差异,并利用非参数检验揭示其社会属性和空间差异,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灾害型景观资源管理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①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可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解释,具体包括道德型、个人型、教育型以及学习型体验;②同情等道德体验是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的主基调,且并未因游客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等影响产生组别间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说明游客受灾害型景观的影响更易产生情感体验,且不同组别和不同客源地的游客对教育型体验相关选项均给予较高的赋值;③自然灾害型景观游客体验存在时空差异,情感和认知体验均随时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且灾害发生地(四川)游客有着更为强烈的情感和认知认同,其中除个人型体验外,四川省内样本中各维度灾害型景观体验均值高于非四川游客,且个人型和教育型体验在受教育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而学习型体验分别在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农户视角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视角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逐渐成为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特征的农业生产系统,也是一类特殊的保护地。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遗产系统的持续性。同时,农户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判断还是衡量其文化自觉和遗产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手段、通过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反映农户视角下的遗产价值判断这一思路和方法,研究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农民文化自觉与遗产保护成效,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核心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案例研究显示,农户家庭保护支付意愿率仅为43.2%,家庭人口经济特征与对遗产的认知对是否有支付意愿及支付数额大小具有显著影响;无支付意愿家庭中61.6%认为遗产保护主体应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农户的遗产认知得分较低,文化自觉性有限,保护成效尚未显著惠民。这些结果表明,遗产地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农户认知度与参与度低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思考并科学界定“保护主体”及其保护途径,让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更好地为农户所认知,使其真正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性与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力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可以支持社区视角的保护认知和成效研究。此外,考虑到中国许多保护地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多有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现实,本文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其他类型保护地和社区共管机制建设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化景观的旅游化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景观在建立和吸引新的和多样化的旅游市场方面确实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个观点促使地方当局鼓励当地管理人员和企业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该地区的旅游潜力。从旅游的角度看,这个新“产品”的主要兴趣点是文化和自然风光、期望和经验以及保护传统和注入创新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各种景观中引入新的职能也导致当地人和游客的象征性价值的改变。这一区域性做法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共生和保护是加强区域特征的关键因素。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对改变文化景观这一不可逆转的旅游化过程的解释。了解这一转变过程对于规划和设计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以及最重要的制定有效的管理工具是必要的。 文化景观向旅游景观的转变需要深刻地了解当地情况和外部影响,尤其是对资产的现实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是理想情况,但很难实现。其中,教育水平的差异、金融参与的多少、所有制形式、传统习惯以及最重要的遗产地原真文化都可能产生价值和期望的分歧。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再评估,可以促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并激励公众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行为,同时,再评估可以增强当地社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旅游和遗产,无论在哪,无论强调哪一方面,无可置疑的是文化景观受到了旅游的冲击。随着旅游的发展,决策者和旅游业者也逐渐意识到这点。然而,文化景观在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协调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总之,教科书中没有每一个景点发展旅游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描述,也没有“最好”的遗产管理的蓝本。 今后这一领域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探讨和分析从文化景观向旅游景观、从生产景观向休闲景观、从一个综合性景观向旅游功能型景观转变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及其驱动因素。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开辟了旅游学研究的广括前景,这是其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方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无疑也是其最大的弱点。还有一些概念存在争议,比如文化景观,至今也没有关于遗产资源及其连贯性的定义,甚至没有未来休闲景观和旅游景观的最佳发展模式。因此,本文的讨论不能作出确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贵州三叠纪古生物遗产种类丰富,科学价值极高。然而,这一世界级自然遗产却长期未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和展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方式。如何将贵州弥足珍贵的三叠纪古生物遗产转化成为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的文创产品,实现古生物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展示,促进遗产地居民脱贫致富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起以动漫和影视文创产品为引领,充分发挥地质公园文创潜力,重视青少年儿童文创能力,开发美学化和生活化的文创产品,鼓励遗产地村民参与文创产品开发,以及强化科技支撑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的发展路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常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标示着保护世 界遗产的全球化行动的开始。中国政府于1985年11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方。自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中国 的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中国已有31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 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不仅要有突出普遍的科学、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必须因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 展示给当代人和后代。保护从而使之得以世代传承、永续利用是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所在,由此可见,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目的是为了遗产地能更好地 得到“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等多种精神文化活动场所,旅游就是其众多功能中 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夏燕 《内江科技》2010,31(6):147-147,124
传统武术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同时传统武术具有审美、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多样性的旅游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合理开发与保护传统武术的旅游价值,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找到一个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文化遗产旅游者游览前的期望价值与游览后的感知价值差异。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进行社会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多维度、多指标体系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的测量量表,对比分析了游客在游览前的期望价值与游览后的感知价值之间的认知差异。结论:文化遗产旅游者顾客价值由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六个维度构成。其中游客在游览前后对效率价值、质量价值、成本价值、服务价值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旅游网站上的评论、游记等数据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情感、整体等方面分析游客对“三孔”景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感知。[方法/过程]利用Python对数据进行分词,并提取高频词;利用ROST CM语义网络分析发现导致游客不同情感反应的因素;利用微词云对游客的整体情感倾向进行分析。[结果/结论](1)游客对“三孔”景区文化遗产的感知具有整体性。游客对景区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有着概括性认识,但对景区的具体文化遗产感知并不明显;(2)游客对“三孔”文化遗产的感知呈表面性。游客对景区旅游形象感知停留在“文化”“儒家文化”“文化底蕴”等符号上,而对更深层次的形象感知却相对缺失;(3)游客对“三孔”旅游形象的感知呈正面性,推荐意愿明显,但重游意愿偏低。旅游体验中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景区讲解和交通方面,并据此为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丹凤 《科教文汇》2009,(3):207-208
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本文作者采用SWOT方法对发展博物馆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作者的对策意见。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遗产旅游的兴起为博物馆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使博物馆旅游这种传统的文化旅游形式面临着挑战。对它的研究既可以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对免费后的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作有益探索。博物馆应响应市场和社会的脉动,关注游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是以建设发展模式为特征,它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向优化运营发展模式演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的取向及路径:一是从文化创意的产业化集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意化演进;二是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传统园区,实现向基于信息化的文化创意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型园区演进;三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者,实现向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运营商主体的转换;四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自我发展,实现向引领区域创新、创意、创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中心演进。  相似文献   

12.
罗慧敏  喻忠磊  张华 《资源科学》2016,38(2):353-363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地,对其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可以为该类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综合考虑文化创意型旅游地自身特性和旅游行为特征,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确定其中的权重,并对田子坊、M50和红坊3个上海典型的文化创意型旅游地进行满意度测评,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主题特色、创意、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交流环境等反映旅游地文化创意资源的变量,其次,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子;游客对3个旅游地均较为满意,其中以田子坊游客满意度指数(3.649)最高,M50(3.609)紧随其后,红坊(3.447)最低;由满意度-重要程度综合分析法(IPA)指数可知,田子坊发展态势良好,M50应完善旅游地购物环境和文化交流环境,红坊则应加强购物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旨在为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提高隐性文化知识利用率、缩短知识重用的推理过程、准确传达文化内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分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过程,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产品设计中审美、功能、情感需求与非遗作品的映射关系,对非遗知识进行结构化分类。采用骨架法进行知识本体的构建,Protégé软件实现本体的存储,完成了面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知识表示与知识检索的关键性问题,并构建非物质文化资源管理系统。[结果/结论]基于本体的非遗资源知识建模减轻了设计者知识推理过程,提高了产品设计文化内涵表达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王新歌  虞虎  陈田 《资源科学》2019,41(12):2237-2247
地方“失忆、错忆、残忆、断忆”危机背景下,探究“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模式、传承和保护城乡记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凝结着本地居民集体记忆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有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结合蚂蜂窝、携程网平台发布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关游记文本,采用ROST CM6软件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分析方法,对旅游视角下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了识别,并构建其维度。研究发现: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游客视角下乡愁文化元素可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风貌格局、社区生活氛围、劳作场景遗存、乡土故事人物、传承技艺表达、地方节庆展演7个维度,不同维度相应地包含了多个范畴;游客对乡愁文化元素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传承技艺类元素表现出普遍的欣赏和赞叹,而对于建筑风貌、社区生活、乡土故事、地方节庆,则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领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留住乡愁”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SECI理论和创新空间理论代表了知识创新研究的主流思想,SECI模型革命性地将隐性知识和群组知识引入知识创新范畴,而基于直觉理论的知识创新空间理论又创造性地引入直觉和社会遗产概念。知识创新研究继承与发展了当代知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对其研究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现代知识论研究发生转变,并与其他相关知识学科共同推动现代知识理论的建构。
Abstract:
The SECI theory and the Creation Space theory represent the mainstream thoughts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creation research.The SECI model introduces the tacit knowledge and group knowledge into the knowledge creation category in a revolutionary way,while the Knowledge Creation Space theory based on the intuition theory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intuition and social heritage in a creative way.The knowledge creation resear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related knowledge theory of the contemporary knowledge theory,influences its research content significantly,and changes the research on modern knowledge theory,which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knowledge theory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related knowledge disciplines.  相似文献   

16.
The recent debates on such issues as the transborder data flow or the new information order have brought to light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activities. This is fortunate since information science used to consider them only as aspects of language barrier.Information has recently been qualified as a humankind's heritage. Sharing it requires not only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its unimpeded creation and use. Considering that humankind is not limited to the inhabitant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ultural traits affect the generation, presentation, transfer and use of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societies.It emphasizes that all presently available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culture dependent, and primarily dependent upon the “northern” culture, what drastically limits their international value, but for “occidentalized” elite groups.  相似文献   

17.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何露  闵庆文  张丹 《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等独特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在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利用该理论指导其自身的农业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等特点,农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农业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因此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多功能性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其价值,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模型,并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试点浙江省青田县进行了定量评价。青田县农业功能评价结果排序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0.86、景观保留功能0.83、文化传承功能0.53、产品生产功能0.3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0.27,运用多维模型得出农业多功能性综合评价值为0.64。  相似文献   

18.
胡晓鹏 《科学学研究》2006,24(1):125-129
随着对创意产业研究的兴起,文化创意一词开始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在广义理解上,人们习惯把创意和创新看作是一回事,即都是指将一个潜在机会转变为新的“点子”,并将这些点子转化为广泛的实践应用的过程。但从狭义角度看,两者实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创新对应的主体是技术,而创意对应的主体则是文化。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创新和创意的历史由来,进而剖析了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文化创意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联系;最后,针对中国经济跨越发展道路中的文化创意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地域环境影响下特色文献库建设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域研究文献是塔里木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中的独特资源,为进一步汇聚西域文献资源,做好文化传承服务,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本文在对西域新疆这块民族文化厚重的区域进行文化思索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特色学科建设以及西域文化研究对构建和完善我馆西域特色文献库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