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假     
方仁 《传媒》2000,(2):1
市场上的假商品,令消费者深恶痛绝。 报刊上的假新闻,令广大读者十分反感。 去年,某些报刊上刊载的假新闻,其情节之离奇,故事之玄妙,使我们大开眼界。比如,郭小川的黄昏恋,茅威涛是茅以升的孙女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有根有据。实际上都是胡编乱造,天方夜谭。给当事人及家属亲友,造成严重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郭梅尼的人物通讯集《我的记者之路》。本书收集了郭梅尼撰写的张海迪、袁和、栾茀、钟铧、刘玲等青年人物和茅以升、丘成桐、杨乐、张广厚等科技界人物。郭梅尼在谈到自己记者生涯时说:“记者的感情,记者的哭声,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稿子是记者的血啊!”《我的记者之路》,正是这段话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徐华美 《浙江档案》2001,(12):34-35
在现代文化名人中,茅以升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他设计并监造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型现代化的桥梁.如今,钱塘江上已建立起的现代化桥梁一座又一座,且一座比一座宏伟,但第一座大桥的历史地位依然是崇高的、唯一的.由此,茅以升同志被确立为现代我国著名桥梁专家.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早已离开了记者工作的岗位,但在读了本期《笔谈》之后,大有重度采访生涯之感.因为郑重、陈乃文、少峰、徐之华、贾安坤五位同志的文章,确是记者工作的经验之谈."记者的心是相通的",此话一点不错;不论是过去做过记者或现在做着记者的人,读了这五篇文章,都可能会有心绪交溶的感觉,此中甘苦,确实是彼此彼此的.因此不能不写几句,向读者推荐这四位同志的文章,也谈一些自己的感受.记者的工作是采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初做记者,往往只知道在接受某一报道任务、拿了介绍信到达某一单位、与某一采访对象相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茅威涛领导的越剧革新一直被热议,本文从消费文化视角分析茅威涛越剧改革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学家 ,早年留学美国 ,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任教 ,主持建造了闻名中外的浙江钱塘江大桥。1949年10月 ,出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桥梁人才 ,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科学家 ,茅以升在学术界几乎是家喻户晓 ,但是 ,他对档案工作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却未必多少人知晓。一、对于档案和资料的区别。档案和资料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但是 ,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档案和资料 ,以至错把档案认作资料 ,这在讲话、文章、新闻报道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我在一篇论文中作过详…  相似文献   

7.
小百花越剧团改编了布莱希特曾经的名剧。他们试图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批判性与善于塑造才子佳人的越剧糅合起来,在冷静思考与感性抒情之间寻求实验的可能越剧名角茅威涛掀开帘子上台。她扶一扶礼帽,把西服潇洒地往后一甩,便跳起了爵士舞。舞台下的观众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茅威涛身边的一众市井小民才跳过一段RAP,还凑在一起大喊了一句"哇塞!"这出名为《江南好人》的越剧,是尹派  相似文献   

8.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9.
1987年9月26日,在钱塘江轿通车5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与会者特别肯定了茅以升对大轿档案保护的功绩:抗战期间,茅以升受尽颠簸之苦和行路之难,对档案保护周到,全部档案被装在14个木箱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1月,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办的刊物《民主》发表了我写的纪实篇《“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时隔2月,3月5日的《人民政协报》(全国政协机关报)又在第三版用同样标题详细摘登了这篇原长5000多字的文章。很多读者来信,称这篇文章有看头、有内容、有分寸。一篇并不起眼的文章,能够得到几家新闻单位的青睐,并受到读者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去年11月初,台湾党政记者采访团应全国记协的邀请首次来大陆访问。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幸参加了由全国记协组织的两岸记者座谈会.耳闻目睹了在座谈会上双方热烈发言的场面,及时写下了“法”理之争——海峡两岸记者座谈纪实. 这次大陆记者共有9名,分别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台湾的16位记者包括有著名的联合报、台湾电视公司的记者.还有一位中央日报的记者,他们除了团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是郭梅尼从事新闻工作50周年。9月20日,她所在的科技日报社举办了“郭梅尼从事新闻工作50周年座谈会暨作品研讨会”,原国务委员宋健、科学部部长徐冠华发来贺信,何洋慧、何柞麻、杨乐院士及新闻界著名人士范敬宜等到会祝贺,高度评价了郭梅尼在新闻工作中的贡献。 郭梅尼采写的人物通讯在读者中享有盛誉。她采写过茅以升、钱三强、杨乐、张广厚等许多著名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采写科学家的经验。我们刊发的这篇文章,是茅以升之女茅于燕写的,她生动详实地记述了郭梅尼采写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时的许多情景和细节,读来十分亲切感人。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时代下新闻媒体记者不仅要传播新闻信息,讲故事,更要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媒体记者的内在竞争力.文章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为主题,在文章的一开始就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的过程中的注意问题简要描述;接着文章从三部分探究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新闻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地市报记者而言,基层素材虽多,但身处一地,受地域限制,很难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但受限制并不表示没有机会,并不意味着地市报记者不能写出有全国影响的文章来.地市报记者应该在以下7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4.
也说"恶补"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  相似文献   

15.
他,把一篇7000字的文章卖到了5万元稿费;他,用三篇特别优秀的文章换来一辆高档轿车,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轿车大奖的记者;他,就是特稿作者领军人物之一、《沈阳日报》特稿中心主任记者且被特稿圈内人士誉为"特稿大王"的李作明!  相似文献   

16.
许多人谈论培养名记者,许多人想当名记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呢?当一个名记者又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范长江著作《通讯与论文》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讯与论文》一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都是通讯,共二十二篇,其中十八篇是战事通讯,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后半部分是论文,共十八篇,大都是谈记者修养的,也有一些是关于国新社、青年记者协会和韬奋的回忆、纪念性文章.通读全书,觉得长江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新闻战士的形象.从长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他成名的奥秘,从而得到鼓舞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薛亚利 《青年记者》2017,(23):104-105
中国记协国内部原主任、范长江新闻奖评委、高级记者阮观荣先生经多年积累研究撰写的专著《怎样争获新闻奖》(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2版),是一本具有特别历史价值的新闻学专著.书中收录的文章不少是中国新闻奖评奖的办法和政策规定.这些文章当年陆续都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报刊发表过,对中国新闻奖评奖的实施、完善起到了及时的指导作用.该书为当代新闻工作者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事业所走过的不寻常之路及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打开了一扇大门,书中收录的文章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每当人们看到一张好报纸,读到一篇好文章,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1992年第7期《新闻知识》刊载的《用项目促进记者转变作风——宜昌日报构建记者深入实际机制的思路与实践》是一篇好经验。文章好在切中记者“深”不下去的时弊,开出了医治这一痼疾顽症的良药。深入基层的重要性是新闻界的共识,大凡记者,无论资深资浅,年老年少,对此都无异议。但记者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的现象都十分普遍,致使出现了“三多三少”,即“跑领导机关多,跑基层较少;报道上层活动多,报道基层较少;报道领导人物活动多,报道普通百姓较少”。除社会大环境外,笔者也认为,问题表现在记者身上,根子却在领导。正如宜昌日报文章中说的,“报内部长期缺乏一个引导、约束、激励记者深入采访的运行机制。”我们的大多数记者是向往做名记者的,而名记者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