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智 《新闻知识》2006,(5):71-72
现如今,我们时常可以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中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提法——打造“新闻精品”、实施“精品战略”。“新闻精品工程”已经成为各类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媒体内部也形成了人人争出精品、争创优稿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媒体新闻的一大热门品种,正被各家媒体主打着高举着。但如果我们问一句:什么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有什么不同?民生新闻的操作们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不少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拿它当做一个新招牌引人注意罢了。  相似文献   

3.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4.
今天,娱乐新闻成为受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新宠已是不争的事实。敏锐的媒体意识到这种变化,也将自身具有的娱乐功能不断发挥:源源不断的娱乐资讯,花样百出的娱乐节目,五花八门的娱乐版面……这一切都显示了媒体发挥自身娱乐功能,不断贴近受众需求的努力。其中,《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以娱新闻作为出击重点,吸引读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较好的口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稀奇古怪的名人隐私,漫天飞舞的明星绯闻,不求甚解不做考证的断章取义……也构成了现今娱乐新闻虚假噱头满天飞的现状,有人干脆称之为“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是媒体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媒的发展与变革,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络时代的新闻标准也正在发生着嬗变,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我们不难发现"反转新闻"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引起公众关注的并非新闻事件本身,而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反转和公众态度的转变.本文借助"反转新闻"对选择标准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在两难困境中的博弈与平衡,从而理性地看待反转背后的媒体责任和全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张卫华 《新闻记者》2003,(11):62-62
我们暂且不去争论媒体的明星新闻报道同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去探讨媒体如何才能做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兼得的问题,而来讨论下列两个问题:一、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同偶像崇拜之间的关系;二、偶像崇拜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桑标撰文称:“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亲子冲突、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  相似文献   

7.
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和主管宣传部门常为新闻编排的顺序发生分歧。媒体编辑认为:应当按新闻的价值所含的分量进行编排。新闻价值高的消息放在头条,次之放在二条、三条……主管宣传的领导认为应当按新闻中所涉及的领导的职务编排新闻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追索事实真相、开展新闻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也是国家赋予媒体的权利,但媒体并没有审判权。根据现代法学理念、犯罪嫌疑人在法院未定罪之前.不应被认为有罪,新闻媒体在做报道时,也不能将未经审判判刑的人称作“罪犯”。对报道中的称谓问题已是十分明确.但如何进行具  相似文献   

9.
警惕民生新闻的"唯民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我们的新闻媒体更多地关注于“国计”,而“民生”作为媒体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显得有些欠缺。民生新闻的勃兴,正是在中央亲民、为民之风日盛、我国新闻业转向以受众为主体以及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的。它以一种新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外媒体出现了中国报道热,通过分析其特点、成因和影响,我们认为,中国崛起是中国报道热最深层的动因,中国报道热的影响是全面和显见的,它导致新闻价值的转移和国外媒体对中国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中国报道热的意义和利弊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感受信息焦虑美英联军的战机不断地轰炸着伊拉克的国土,我们也一刻不停地被无处不在的媒体轰炸着。作为世界上第一次被直播的战争的观众,不知我们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有时像无所不晓的上帝一样俯瞰着伊拉克战争的全局,因为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及时丰富的实况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线人"热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的新闻线入主要是指,通过向媒体提供社会新闻线索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个人群。他们作为媒体一支日渐重要的编外队伍,在扩大新闻线索来源,减轻记搜集新闻线索的压力,加强地方新闻特别是地方社会新闻全面化和纵深化的发展,加强媒体与群众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媒体也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影响下,舆论环境中的非理性和集群效应得到强化,往往演变成万人集结的"广场效应".从具体分析来看,"广场效应"的强化主要在于新媒体下新闻传播"媒体-受众关系改变"匿名"不平等"以及"黄色新闻"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合理发挥媒体的作用以引导舆论,通过议程设置、专业化培养、跟踪报道、法律法规四个方面的完善来对"广场效应"进行引导,使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朝理性、客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句话现在没有过时,永远也不会过时.可是在我们的一些媒体上,挂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路透社等诸多西方媒体电头的消息却渐渐多了起来,出自国外一些街头小报的消息甚至堂而皇之地上了我们某些网站和某些报刊的要闻栏目.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当然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但我们也绝不应该忘记,我们是中国的媒体.不是美国媒体的传声筒,更不是"垃圾新闻"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5.
媒体的影响力与其产业化进程呈正比关系.十几年来,无论从传播学角度还是从媒体产业化角度,中国的媒体都已成为左右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之一.当今的媒体涉及社会领域之广,涉及社会问题之深,与过去判若云泥.而这种影响力又与媒体的市场化生存息息相关,市场化促使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必然有意无意地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这就使得媒体偏爱报导负面新闻(或信息)的倾向日益严重.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媒体具有天然的话语权和传播优势,这种偏爱负面新闻的倾向不仅会带来相应的负面作用,而且会将这种负面作用以几何级数放大,最终对社会造成诸多隐性伤害.在贫富差距较大,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媒体从业者更应当警惕负面新闻对社会的隐性伤害,尽量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报道战争进程和战争真相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但是,在战争报道的过程中,媒体和记者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有关利益群体有意无意设置的信源陷阱。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同时有效地规避陷阱,破解不确定性,对于媒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认清信源性质,提高警觉性  相似文献   

17.
重视治理媒体自身的商业贿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各级媒体在“治理商业贿赂”的报道中,一批批涉嫌商业贿赂的案件相继被曝光。然而,在曝光别人的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却发现在各级媒体,商业贿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新闻行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它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商业贿赂存在的土壤和条件。媒体的商业贿赂(各种形式的受贿行贿)主要存在于硬件建设、广告发行及新闻采编之中,我们也必须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渐趋多元,人们许多时候品人评事不再用道德眼神了.这是哲学困局,也是媒体困局.困局产生的原因是:媒体尚处在道德层面,而明星等某些群体已处在经营层面或其他非道德层面了,媒体实际上已陷入了"层面潜移"的被动.这就是新闻层面的潜移暗度.新闻作品常常因此而无力、无奈,其情景正如社会上的一些骗局,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上位层面对下位层面的套取.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也正改变着我国的网络舆论生态.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频出,新华网、人民网近两年相继评出十大反转新闻,这些新闻不断地挑战着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底线,侵蚀着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