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了苏轼的《石钟山记》之后,我给同学们印发了罗洪先的《游石钟山记》。罗洪先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沿着石洞深入石钟山的腹部,他在文中详细生动地描绘了洞内奇异美好的景象。他说自己仿佛像东汉光武帝在昆阳乘车检阅军队,仿佛看到了咸阳城中千门万户的罗帖绣幕掩映低垂,仿佛看到了海神献出的  相似文献   

2.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3.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4.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5.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6.
秋临石钟山     
在浩瀚的长江与鄱阳湖衔口处,一座山崖拔江而起,雄奇险峻,傲视大江,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说起石钟山,很少有人不知的。石钟山因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闻名遐迩。我国不少历史名胜古迹都是因文而名的。姑苏寒山寺因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声名鹊起;南昌的滕王阁以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序别》而声名远播;武汉的黄鹤楼也由唐代崔灏的诗而驰名中外;石钟山亦由苏轼的《石钟山记》而饮誉世界。其实,石钟山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高度不过海拔57米,与比邻的庐山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由于石钟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其深蕴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6期曾刊登过我的<石钟山怎么会"全山皆空">一文,我根据明代罗洪先<游石钟山记>推论出,石钟山之所以会"全山皆空",是因为其山体内部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喀斯特溶洞: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因其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的说法的质疑和他敢于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而成为千古名篇,苏轼也因而倍受世人敬仰。文中的多处质疑,同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一.重读经典 挖掘新意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经典。其中前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创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石钟山记》(下称《石》)是以游踪为线索来写的。由于《石》重在考证,不在记游,隐去了一些行踪的交代,所以不细心阅读是不易发现他的游踪的。苏轼游石钟山的行踪无史料可考,只能在《石》中细细寻找。认真领会“得双石于潭上”、“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等句子的真实含义,便可发现苏轼的游踪。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苏轼的考察对象吧。《石》是对李渤否定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命名缘由  相似文献   

11.
《石钟山记》是苏轼针对《水经注》郦元关于“石钟山”命名来由的注释及李渤《辨石钟山记》的见解,深入实地观察分析而写的。是一篇充分体现了认真读书,富有求实精神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这篇文章,这对于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使现成书本知识得到证明,才能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2期登载了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江有志先生《〈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苏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中的“双石”应是两座山,即上、下石钟山,依据有三:其一,课文文首在注解①中提到“在现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文理并茂的散文,它既有其鲜明的个性,又有宋代诗文所特有的共性,即“理甚于辞”,也就是因事见理,理是归宿,记为议服务;加之教材又将其列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后,这就更给教学避开共性而另辟蹊径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我教《石钟山记》时,采用了以“笑陋”为契机,侧重说写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收到了显著效果。这篇课文,我用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在讲解文句的基础上设置三个问题,通过讨论,梳理了文章思路:关于石钟山的命名缘由,作者对前人…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位于江西的湖口县,是历代名人登临记胜的地方。远在汉代桑钦所著的《水经》一书中,就有“彭蠡(今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的记载。北魏的郦道元、唐代的李渤都曾对“石钟”命名的由来,作过实地的考察。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游此后,还写了著名的《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16.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景,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说明凡事必须亲见亲闻,不可臆断。至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在备课时,得到数则资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汉朝桑钦《水经》:“彭蠡之口有居钟山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18.
正苏迈,苏轼的长子。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只提到过三次,而且每次都是一笔带过,并无多言。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苏迈的形象。一、俊逸潇洒苏轼关于山水的诗词文章较多,人们从中可领略苏子的俊逸潇洒。但是,从《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子苏迈也应有其父之风范,他对山水诗文的喜欢丝毫不输其父。石钟山乃名胜之地,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游览此地。苏氏父子可能对石钟山名称的由来有着不同的意见。有故事  相似文献   

19.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20.
在讲解《石钟山记》时,不少同志在分析它的艺术性之后,还往往称赞作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光明日报》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四日刊登赵继颜的文章,认为苏轼虽曾对石钟山进行过一番实地调查,但他的调查却尚欠深入,其结论也并不准确。文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