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先生死教书、教死书,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传统教育中产生出的光辉命题。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伟大教学思想,首开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改革之先河,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造才能,并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之校训,开辟了一条培养一代创造新人的正确途径。在深化教育改革与  相似文献   

2.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中等职业人才自身的固有特征和成长规律决定了其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更多地考虑其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一、"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当今世界的教学研究成果——"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认识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或是学习的积极性"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和改革实践家,他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堪称万世师表.他提出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生活本身教育学生,不是让学生埋头只读书本死知识,而是用生活之事实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从生活中获知,在大自然及社会中接受各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我们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是把陶行知思想与当今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教育规律,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重视"寓教于乐",坚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闫引堂 《现代教学》2014,(12):28-30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学界的公认,但关注有关陶行知教学思想的研究,所涉及的是陶行知早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这些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评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教学做合一"强调学生的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类则认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具有经验和直觉主义的特质,存在忽视系统知识学习的倾向。这些评论如果仅就早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而言,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8.
李刚 《生活教育》2012,(14):22-24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门科学。从学习科学的视角解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主要是从学习隐喻的变化认识"教授"、"教学"与"教学做",从学校学习的去境脉化认识"做"之中心论,从建立学习共同体认识教学做合一之"以教人者教己"、"艺友制"。  相似文献   

9.
郏文娟 《考试周刊》2014,(29):32-33
<正>自从接触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论后,我一直深感佩服,尤其对他的生活教育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更是推崇之至。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必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我在语文教育中一直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经过多年摸索积累,认为要把陶行知先生的这一理论切实融汇到语文教育中,就必须从"教学生学会问"和"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强调"教学做合一",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培养学生的"四敢"精神,以造就"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其真谛对而今的基础教育科学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生活即教育启示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营养;社会即学校启示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启示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相似文献   

12.
赵春梅 《考试周刊》2014,(29):85-87
行知,行是知之始;知行,知是行知成。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名字中就深刻体现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精华。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随处可见。作者试将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运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王东 《考试周刊》2014,(57):125-126
历史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本身蕴涵的丰富情感,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交互式"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调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方法形成的局面,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改变传统教育的现实需求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总结出来的,此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同时也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同时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探索"教学做合一"实施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应用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只有将"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培养手脑结合的创造性人才。在陶行知看来,教学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教与学之统一在"做"。那么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敏锐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命活力,汲取其人文情怀,丰赡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呢?一、师生互评教学生活化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作为一种生活教育思想,直接指向主体活动的意义,或者说是对主体活动进行功能意义的抽象。在现今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启示我们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教师的发展性,建立开放性的课堂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做合一"教学观指导下的高职文科专科教学需要围绕"做"展开,突出职业特色,与学生、社会和新技术相结合;多渠道利用资源,教学突出终身性、职业性、主体性、实践性和企业性。  相似文献   

17.
顾红梅 《双语学习》2007,(6M):58-59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与学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是对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教与学分家现象的尖锐批判。他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好的先生是教学生学,先生要边教边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在做上教是真教,学生在做上学是真学。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王乐远 《考试周刊》2012,(49):68-69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