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 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甘肃有两位全国闻名的学者,号称“二澍”,这就是邢澍和张澍。张澍比邢澍小十七岁。张澍,字百瀹(一作伯瀹),一字寿谷,又字时霖,号介侯,一号鸠民,又号介白,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省武威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初一日,也就是公元一七七六年十一月十一日①。家住县城内吉府里。父亲名应举,是一个秀才,靠做塾师维持生活。母亲姓张,是元朝驸马高昌王的后裔,原是畏兀儿人,即今维吾尔族。自从畏兀儿国王巴而术阿  相似文献   

2.
张澍,字介侯,武威人。张澍《会试(石朱)卷·履历》:“张澍,字百沦,又寿毅,号介侯,又鸠民。行一。乾隆庚子年十月初一日生,甘肃涼州府学附生,武威县民籍。……住府城内吉府里。”按张澍生年,颇有问题。张澍《养素堂诗集》卷二十《题秦蓉庄(震钧)都转夫子遗照》诗“撰杖从游自弱年”句下自注云:“甲寅岁乡试,澍年十四。”“甲寅”,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据此上推,则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一七人一年), 是他的生年。冯国瑞的《张介侯先生年谱》、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益阳市二中是嘉庆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立的湖南四大书院之一的龙洲书院,至今已有450年历史。唯楚有材,龙洲为盛: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家领导人周谷城,原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4.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人(即今梅县)。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出生在程乡的一个农村中,父亲是个知文识礼的读书人,在家庭教育的薰陶下,宋湘在少年时很聪颖,九岁能作诗写文章,从师学习,刻苦攻读,乾隆五十年,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然后北上京城参加朝廷礼部举办的考试四次;乾隆五十八年在名师陈榕溪官舍读书达五年之久,至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考中了进士。嘉庆六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缓(号墨卿,福建汀洲人)的聘请,任惠州丰湖书院主讲(一说是山长即院长),  相似文献   

5.
“西夏碑”的发现者是张澍,发现时间为嘉庆甲子年(1804),刘青园只是看到了“西夏碑”。“西夏碑”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民族宗教、官制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已经死亡了的西夏文字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对于西夏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包世臣(公元1775-1855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举,长期从事游幕生涯,他对当时的人口、农政、河工、漕运、盐法、水利、赋税、货币等问题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考察经济问题,“此皆吾儒分内之事”①。史称其“有经济大略”;“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钜政,无不屈节谘询,世臣亦慷慨言之。”②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曾经当过江西新喻(今江  相似文献   

7.
正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某一天,广东惠州城银岗岭的丰湖书院内,迎来了一位地方最高长官——知府伊秉绶。话说这丰湖书院,在当时已是名扬四海、学子云集之地。书院始建于南宋时期。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在当时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时任惠州太守的赵汝驭在惠州银岗岭创建"聚贤堂",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名儒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自1981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以来,在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中走出了一条  相似文献   

9.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时参加殿试,考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他因反对撇开明孝宗、明武宗的正统地位而尊封明世宗未作过皇帝的父亲兴献王为太上皇一事,即所谓“议大礼”,被世宗严刑毒打,死而复生,后被流放在云南,直至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时死于云南。  相似文献   

10.
杨立鑫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2):F002-F002
郑纯(?—公元77年),字长伯,广汉郭县(今四川广汉)人,系永昌郡第一任太守。  相似文献   

11.
近代像一个蒙面的人,来不及被看清就急速地离我们而去,因此,和近代许多被埋没的优秀诗人一样,何绍基也不被人们所认识;或者说,被理解的地方少,被误解的地方多。何绍基优秀的诗歌,不是考证诗、题画诗和金石诗,而是关注民生,描写老百姓救灾的“灾害诗”,尤其是写黄河决堤,千里泽国,人为鱼虾的救灾诗,成为近代的“新乐府”和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篇章。作者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东洲草堂诗钞》进行读解,揭示何绍基的诗风特征及其在诗学史上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满蒙文大型“分类词典”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年间圣祖敕令编纂了满文单语种大型分类词典——《御制清文鉴》和满蒙合璧的《清文合蒙古鉴》等。至乾隆年间,高宗敕令在这些早期词典基础上扩充类目、修订借词、增加注音等,逐渐规范编成了标音词典——《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此基础上编纂了《御制清文鉴补遗桑抄》、《清文鉴择录》、《选录清文鉴要语》、《清文总汇》、《满汉文鉴》等满汉合璧的大型分类词典,之后合并满蒙合璧词典和满汉合璧标音词典等。编纂了《御制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其后又增加藏文、维文等编成了《四体合璧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四、五体合璧词典。  相似文献   

13.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闽侯人许珌亲历了明清政权的鼎革,身为崇祯十二年乡试取得功名的待售士子,清初仕途多磨难,屡不得去谒。康熙四年方被选授安定知县,二年余旋被罢官。后因贫寓居安定及临洮二地,终生未能回归故里。许劝亲眼目睹了康熙初年甘肃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并在其诗文中多有载录,这些诗文多收录于其诗文集《许铁堂诗稿》中。结合该诗文集对许珌宦寓陇上之事略进行述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据《吉林通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年十一月,时任三姓副都统舒通阿被内召回京,此前曾历任阿勒楚喀副都统和熊岳副都统,为正黄旗人。在内召七年之后,舒通阿再任三姓副都统,并于次年十二月调赴库尔喀喇(乌苏)。通过考证,于乾隆三十年内召回京的正黄旗舒通阿(以下简称"正黄旗舒通阿"),在任阿勒楚喀副都统之前,还曾先后出任广西庆远协副将和广西右江镇总兵,但与乾隆三十七年任三姓副都统及乾隆三十八年调赴库尔喀喇乌苏的舒通阿实为不同之二人,是为编纂者因重名混淆所致,当予以勘误。  相似文献   

17.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翁同和在晚清曾为同、光帝师,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朝政活动,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因此,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翁同和从政期间,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荣禄、刚毅等发生交往,他与他们的政见有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有些是因职责引起,有些是政见不同所致。他的一生总体是忧时爱国、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朝乾隆纂修的《四库全书》是全世界范围内荟萃群书的空前钜制。它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典籍,反映了中华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为了加强文化专制,巩固满清统治,其内容也主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对清代的文化专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肇始于顺治年间,定形于康熙时期,鼎盛于雍乾盛世,衰落于晚清之际,无论从数量还是作用上看均超过以往各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贫困之家哺育多胎婴儿的压力,是深得民心的惠民之举,也是清代国力盛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