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的"少教多学"正在接近夸美纽斯当初的理想。那么何为"少教多学"呢?"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并不是真的少,而在于教得恰当,教得有效。"少教多学"核心部分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往往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堂课从头至尾似乎都是教师在教,而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却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是相悖的,"少教多学"模式则能改变这一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少教多学"的概念界定究竟何谓"少教多学"呢?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刘冬岩在《"少教多学"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策略》一文中认为:"‘少教’  相似文献   

3.
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多元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探究的兴趣1.采取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风格等  相似文献   

4.
李超男 《小学生》2013,(8):19-19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激发兴趣,打好自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王国斌 《学子》2013,(7):132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今天,我们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应当仍然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一、确定目标明要求:让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这样学生和  相似文献   

6.
孙全福 《考试周刊》2014,(20):15-15
<正>夸美纽斯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应当仍然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一、定目标明要求:让学生明确历史课堂要学什么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什么,这样师生的课堂行为就会统一而不盲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每课起始时就告知并强调学习及训练重点,在布置或检查预习时阐述学习目标,在阅读行为开始前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甚至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单元或每  相似文献   

7.
<正>近些年,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所谓少教多学,要是从字面上揣测,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其所能"少教",学生要竭尽全力"多学"。那么,教师该如何"少教",学生又该如何"多学"呢?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在不断实践和思考,以下就是我对"少教多学"的朴素思考。一、精准定位教学关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只管教,儿童只管学,好像是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  相似文献   

8.
正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可见,只要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少教多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笔者认为,只有先有了老师的"少教",才会有学生的"多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如果喋喋不休唱主  相似文献   

9.
朱凡 《成才之路》2014,(3):16-16
正多年来,少教多学,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教学的理想和追求。早在1632年,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指出:"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生学,这种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平淡乏味,极大地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教师教得累,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不好。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好学、多学、乐学,快乐健康地成长呢?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在生本理念下教师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做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教师不教,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强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人"的因素.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决定的."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旧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那么,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创设高效课堂呢?我想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尝试.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德国的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变老师教为学生主动去学呢?  相似文献   

13.
<正>"少教多学"这个理念既古老又新鲜。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开篇就提出"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想。夸美纽斯著作中提出,要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正>从事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我理解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堂上,学生想学、乐学,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这样上课不辛苦,也不用加班加点,还有闲暇时间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我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从学生的自学开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6.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呢?我们应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授其学习方法,开拓其学习语文的渠道,从而让其能自主探究,积极思考。1.引导课前探究,激发自读潜能学生课前的探究在这里主要指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觉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改革课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可见学法的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本文结合具体课例,从启发预习,挖掘潜能;师生探讨,融汇贯通;作业适度,体现精炼;改革评估,综合评定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红 《现代语文》2014,(3):108-109
“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少教”是要求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沦为学习的附庸;但是“少教”也不等于不教,让教师成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角色。“少教多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既实现教师的“教”,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标呢?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提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权 《考试周刊》2013,(80):32-3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耕地要“备耕”,工人生产要“备料”.战士打仗要“备战”,这都是“预”。正如教师讲课要备课一样,学生在上课之前要提前了解学习内容,这就是预习。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教给学生高效的预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前预习.提高初中语文预习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准备往往会把事情办糟。语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原因往往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在于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有效预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有效预习这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