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萧红作为一位以个体生命体验创作的天才作家,她的自叙体散文对于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以及个人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试以萧红的自叙体散文为研究对象,尤以《商市街》为主要分析文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萧红对"乞妇"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探索萧红对"乞妇"身份的接受历程,对女性"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的放弃,以实现对男权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对男性主流文学的疏离。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散文史上,萧红的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青春主题”。萧红的散文站在女性立场上,用独特而率真的青春笔触,展示了女性青春坎坷的成长之路和现代女性青春复杂而悲凉的内心世界。萧红富有才情而又饱含感伤的散文使读者感悟到作者当时的青春生命状态,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那个时代的青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文学材料。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叙事散文带有小说意味,原因在于对话的组织、心理的描述、细节的呈现这些小说中尤为重要的表述手段,在其叙事散文中得到了非同寻常的重视。萧红这样经营她的散文创作,与她追求表述方式的充分自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非常有才华而又命运悲苦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我眼里的萧红,是坚强和倔强的,也是多才与多情的。她的文字,冷气森森却又炽烈真挚。今年是萧红诞辰105周年,我选择《春意挂上了树梢》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向萧红致敬。希望通过这一篇《春意挂上了树梢》,让学生了解萧红散文的一些特点,了解萧红冷冷文字下强烈的情感,那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民族意识。倘  相似文献   

6.
潘海鸥 《文教资料》2006,(32):63-6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杰出的女性作家,几十年来其散文作品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欢,其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家庭的冷漠、社会的炎凉、境遇的坎坷,使萧红倍感孤独与痛苦,而她的散文正是她心境的表露。本文主要从萧红的人生经历出发,去体味深深浸透于其作品中的痛苦而孤寂的人生之感。  相似文献   

7.
“何人给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曾有一位作家这样描绘萧红,说她恰似旧中国黑暗夜空中的一抹明霞。她打破传统,异军突起,以独具风格的优美散文和散文  相似文献   

8.
作家萧红由于个人气质原因,以及家庭、婚姻、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那就是:坦荡真诚;诗画交融;沉郁抒情.一、坦荡真诚散文是面对自身的文体,比其它文体更重视真诚而摒弃虚假.萧红其人纯净、朴实、倔强、善良,对人交出真心,对己严格审评,在读者面前通体透明,毫不掩饰.这就决定了她的散文坦荡真诚的特色.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真实地记述了她在哈尔滨与萧军共同生活的艰难历程.那时,衣食无着,困苦已极,全靠萧军教书、卖艺维持生活,饥一顿饱一顿几乎成为常事.散文中不时反映出他们饥饿难耐的心绪.《饿》、《搬家》、《最末的一块木柈》、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十年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萧红,离开我们已经57个年头了。即使从1932年算起,萧红的文学之旅总共也不过短短的十年,但她数量不多的小说和散文却至今熠熠生辉,并使许多人在多年之后仍为她的英年早逝而叹惋。翻开她的散文小品,就如同翻开三十年代东北社会的风俗画,并对于置身其中的萧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回顾萧红研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研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萧红对散文的创作并非偶一顾及,而是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我们大体可把她的散文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1933年踏上文坛至1934年6月被迫逃离哈尔滨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写了《蹲在洋车上》、《广告副手》等作品,这时期萧红的散文创作还带有初期创作的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称之为“初涉文坛阶段”;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萧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因此这阶段也可叫“散文创作成熟阶段”;“七七”抗战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萧红从不知如何应付时局,到为抗战而呐喊,主要散文作品有《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天空点缀》等,所以我们也叫“为抗战而呐喊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萧红,创作伊始就回避了令她一生颠沛流离的爱情婚姻题材,而把笔触伸向底层劳动人民和残酷现实的苦难,带着北方农民的粗悍和塞外荒原的泥土气息,向"五四"以来鲁迅倡导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现实主义靠拢,自觉地承担起鲁迅的改造民族灵魂的重担.萧红选择的正是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时代需要并渗进了"改造民族灵魂"创作情怀的题材,故乡的情绪记忆、"梦回呼兰河"的家园意识和"改造民族灵魂"的创作思想,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得到完满的交融和统一,使其创作焕发出绚丽光彩,使其思想艺术达至高峰.  相似文献   

14.
萧红散文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由于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复杂性,她的作品充满了凄苦沉郁却又坚强的基调,以清新独到的笔法书写生活琐事和内心世界,其散文更是融合了小说和诗的元素在其中,显示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感情的碎片     
与郁达夫、冰心等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萧红没有深厚的家学积累,也没有游学西方的经历,而这一切,反而使得她的散文文字朴素,情感真挚,不事修饰,一切语言像是从心田里自然流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占据了重要一席。萧红散文,有许多是有自叙性质的,取材于自身经历,抒写个人的悲欢,即便是以他人为主人公,也总带有自己的影子。一些描写市井风情的小散文,更带有整个时代的印记。《感情的碎片》是萧红回忆母亲的短章。她自小因为家庭环境养成的孤独、敏感而又坚强的性格,在文中展露无遗。鲁迅逝世后,萧红抑制不住悲痛,写了一系列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16.
情结往往产生于个人经验中的重大伤害。萧红的"家情结"就是缘于幼年时期家庭冷漠的伤害,缘于成年后的恋人背叛的伤害。祖父的关爱和温暖、导师的慈爱与关怀又使她产生了对家的憧憬和追求。这种矛盾构成了萧红"家情结"的核心,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对萧红创作中的题材自传性、主题凝重性和思想独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这些年,有多少人在研究萧红,不道知;有多少文字在谈论萧红,也不知道。只知道,要找一本萧红的作品,必须费尽周折;只知道,萧红的名字对今天的青少年,是那般陌生。因此,读到张微一的散文《因此想念萧红》(见今年第一期《中国校园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与郁达夫、冰心等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萧红没有深厚的家学积累,也没有游学西方的经历,而这一切,反而使得她的散文文字朴素,情感真挚,不事修饰,一切语言像是从心田里自然流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占据了重要一席。萧红散文,有许多是有自叙性质的,取材于自身经历,抒写个人的悲欢,即便是以他人为主人公,也总带有自己的影子。一些描写市井风情的小散文,更带有整个时代的印记。鲁迅逝世后,萧红抑制不住悲痛,写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以平实朴素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鲁迅生前的诸多侧面,又内蕴深情,属于萧红写得最好的散文。华东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开头部分,这里,我们另选一段,是萧红回忆鲁迅生病时的情景,同样精彩,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部优美的散文诗集。从这部散文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心中的"恨"。萧红的一生,充满动荡、漂泊、孤独、悲伤和苦恨。这个苦命的女子在饱经现实的摧残中,无所依托,只能从童年的回忆中取暖,借以对现实的抗拒。《呼兰河传》表面读来平静如水,其实蕴含了作者极为深重的苦恨。这些苦恨正说明了萧红在现实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惆怅。萧红《呼兰河传》的恨虽无声,却悠久绵长,震耳发聩。  相似文献   

20.
张丽 《华章》2010,(10)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受到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得到了旷代人师鲁迅等人的扶持和奖掖,使她具有了反帝反封建、同情劳苦人民的思想,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蕴.<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