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8,(2):80-85
该文把俄语名词分为动名词和非动名词两大类,借鉴配价语法中相关动词配价理论来考察俄语名词的语义配价。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和考察可知,名词的配价比动词配价简单;动名词的语义配价与其生产动词的语义配价关系密切;普通非动名词一般不具有语义配价,只有少数类别名词具有必需配价,它们要求的题元与其词汇意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配价的方法,对《论语》动词“为”的五个常见义项,从配价格式、价位构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并在定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词义虚化与动词配价类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以期发现动词义项与配价能力间的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配价是配价语法理论的一部分,形容词配价的研究是对配价理论的补充。德语、俄语和汉语学者结合该语言的特点对形容词的配价进行了研究,研究的对象、层面各有不同。配价语法的研究就是为了应用,配价理论可以应用于外语教学、词典编撰和机器翻译等。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界对“价”范畴属性的认定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配价虽然与句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价”既不属于句法范畴,也不属于句法一语义或语义一句法范畴。动词的价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属于词汇意义平面。词汇意义最终在句法结构中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动词的价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进行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5.
配价语法框架中句子以动词为中心,句子结构体现动词配价结构。依托Tesnière配价语法框架,同时借助Langacker认知语法的Stage Model,可以构建出句子基本单位——分句的结构模型。将并列结构类比作自然界中的并蒂现象,进一步可以总结出不同复杂程度的英语语法句所遵循的统一结构规则,即两个句号之间有且只能有一个独立限定分句。  相似文献   

6.
动词的配价能力是动词句法语义的核心内容。配价属于语义层面,只有了解与动词搭配的必有语义成分,或者说是与动词搭配的语义角色,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动词配价。通过以起点和终点为必需交际配价的带前缀的运动动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配价问题,以期为俄语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庄子》动词配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和改造了特思尼埃尔(Tesniere)的配价语法理论,以词项为单位,全面量化分析了《庄子》中的1657个动词,归纳出了《庄子》中以不同配价的动词为核心的21种基本句式,并通过统计和分析《庄子》中四种派生手段在由基本句式派生为派生句式过程中的使用概率,着重探讨了《庄子》中动词配价和句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词配价和小句空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庄子》动词语义角色的小句配位规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指出《现代汉语通论》将“告诉、回答、教、问”归入了“认定”义双宾动词的不妥,为其重新建立了“传播”义的范畴,并分析了“传播”类动词的价数,接着借鉴言语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建立“传播”义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然后考察了“传播”义动词的价数和“语义配价”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和“语义配价”等理论的不足.均需有待完善或引入“语用配价”等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认知修辞学是从认知角度探讨修辞交际运作的动态心理机制,分析各种社会心理认知、话语认知与修辞行为的动态共变关系,揭示修辞的认知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理论来源是哲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言语交际生活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0.
配价理论已拓展到形容词领域,形容词比较级作为形容词的特殊组成部分,也适用于配价研究。本文对简单式形容词比较级进行了配价分析,把形容词比较级划分为零价、二价、三价,总结了四种句子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审美诉求的文学话语,俄国形式主义者为其标举了陌生化理论,但陌生化并非文学话语的唯一元素,陌生化必须以熟悉化为背景,熟悉化规范着陌生化,陌生化又丰富了熟悉化,文学话语的生命之树就是在陌生化与熟悉化这两种维度中繁衍更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性情”、“灵性”和“情性”对译者的审美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译者对待中国文化史和道家思想的认知和接受,可通过异化策略在译文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宇文所安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在译诗中显示了忠实于中国美学意蕴的诗性认知能力和开放的审美胸怀。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结合形容词的界限性,探讨程度修饰词和形容词配价关系的原则及深层理据。程度修饰词和形容词之间的配价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构成的,亦即,标量形容词与标量程度修饰词结合、极端形容词与强化完全修饰词结合、极限形容词与完全修饰词结合,这些匹配的相对优势对程度修饰词和形容词的结合产生限制。  相似文献   

14.
人们谈论隐喻时,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而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源范畴的集合体,所以人类语言系统中就有许多包含人体的词语、成语、谚语等。人类用自己的身体部位通过隐喻构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新造,二是移花接木。由人体部位作为源范畴所形成的隐喻构词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5.
以4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控制对象和自我的社会距离(内群/外群)及人际情绪的效价(积极/消极)考察对象-自我关系对他心理解中具身模拟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社会距离的主效应显著,社会距离越近,具身模拟的强度越高;(2)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自我对客体的情绪知觉越积极,具身模拟的强度越高;(3)社会距离和情绪效价的交互作用显示,自我对客体具有积极的情绪知觉时,社会距离越近,具身模拟程度越强,自我对客体具有消极的情绪知觉时,社会距离对具身模拟程度没有显著影响.该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和社会距离对具身模拟的影响可能存在层次性,即个体首先依据情绪线索再依据认知线索调整其具身模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valence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provided after a task, would affect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f how much mental effort they invested in that same task.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presented participants with problem-solving tasks and manipulated the presence and valence of feedback between conditions (no, positive, or negative feedback valence), prior to asking them to rate how much mental effort they invested in solving that problem. Across the three experiments–with different problem-solving tasks and participant populations–we found that subjective ratings of effort inves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negative than after positive feedback; ratings given without feedback fell in between.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feedback valence alters perceived effort investment (possibly via task perceptions or affect), which can be problematic when effort is measured as an indicator of cognitive load. Therefore, it seems advisable to measure mental effort directly after each task, before giving feedback 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每一种新的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定义,实际上是一种原子点价的新定义,因此原子点价的不断修正和改进,成为目前化学工作者探讨的焦点,故而有必要将不同点价加以比较,了解其存在的缺陷和改进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动词是实词中的大类,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动词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左传》是具有代表性的上古汉语传世文献,是研究该时期语言现象的一部重要的典籍,将《左传》动词“谓”按照语义的特点,分为五类,试通过配价语法理论,从配价方式、配价数目等方面,分析语义对于该动词的支配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汉隐喻互译策略可划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博弈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各种影响因素在译者内心深处的博弈过程,且归化与异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在英汉隐喻互译过程中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语言中的时空修辞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中,它反映出人类认知、理解和表达客观世界时所采用的直观、形象、非精确计量的思维方式和富于多方联想的思维过程。英语中时空观念的表达方式有:用空间表示时间、时空互为一体、用动物或人的寿命、活动方式来表示时空,用物体运动的方式表示时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