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试教育”即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就家校结合,在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小学逐步摆脱“升学教育”的阴影,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还不高,但已经在探索、在尝试。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升学的压力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减轻,读书升学仍旧是农家子弟走出农村步入“白领”阶层的首选方式,农村学校的“优劣”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农村初中要想摆脱“升学教育”的窠臼,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与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沿着“三个面向”这一战略方向发展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此的认识不足和偏差,产生了一些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确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使素质教育立足于“三个面向”,从根本上说是立足于“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学校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革新的重点,但从近一两年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多开展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固然是培养学生多种兴趣,挖掘潜力的重要方面,但如果就此把这些活动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其弊病是明显的,有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此认为缺乏必备的条件,因而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将大量精力投入课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学生依然各种考试、“题海”和满堂灌前无可奈何。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教育”。这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根据是“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5.
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都在进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在这一重大战略转移过程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实施中偏离了航线,驶进了误区。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对“素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①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但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或忽视知识教育。在科学急速发展,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知识教育、理性教育始终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础。②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6.
一、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但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究竟怎么搞,却是令许多人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应立足于以下三点。(一)基础性。基础性是由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应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立足于基础性对农村学校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与城市的反差比较大,受“跳出农门”指导…  相似文献   

7.
丁浩 《教师》2010,(14):98-98
对农村中学而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学体育竞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考体训生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中学在场地器材设施、生源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发展滞后,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很多年,但“高考升学率”仍旧是家长、社会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  相似文献   

8.
"应试教育"即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就家校结合,在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村“校校通”工程的建设,访问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学校已逐渐推行开来,互联网成为学校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暂无法使用光纤接入,只能采用较为普及的ADSL接入互联网。  相似文献   

10.
一、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小学逐步摆脱“升学教育“的阴影,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还不高,但已经在探索、在尝试.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升学的压力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减轻,读书升学仍旧是农家子弟走出农村步入“白领“阶层的首选方式,农村学校的“优劣“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农村初中要想摆脱“升学教育“的窠臼,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需要用素质教育的思想统帅学校的所有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  相似文献   

11.
如何切实提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广大教育行政领导及全体教师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对如何正确对待、解决这一问题,基层行政管理却存在“两大误区”。误区之一:把统考排队当作教育管理的“杀手锏”。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领导认为,要提高学校教学教育水平,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  相似文献   

12.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很多中小学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可喜成绩 ,但也有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走入误区。作者试图通过分析 ,力求澄清认识 ,使素质教育的实践尽早走出误区 ,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3.
大家谈     
请走出教育教学评价的误区伊春市乌马河区第二中学孙国富目前,评价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如果不走出这些误区就难以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里举几例:误区之一:重“效果”,转“效率”。很多学校在评价老师的教学工作时,只重效果,不看效率。如...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各有各类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正迈出可喜的步伐,但是也不家少数人对素质教育问题存在种种模糊认识。对此,笔吁请这少数人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取道“渗透”之路,并通过对“渗透”的独特功能,素质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现状等方面的分析,阐述实施教育走“渗透”之路的必要性,同时主要向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与受教育,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进行广泛“渗透”,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魏凤书 《湖北教育》2003,(10):26-27
近年来,我县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升学竞争的重压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仍有一部分学校还是在热热闹闹地喊素质教育口号,轰轰烈烈地举“素质教育”大旗,扎扎实实地走“分数教育”的老路。因此,澄清人们的糊涂认识,引导人们走出思想和行动上的误区,花大气力改革多年来积淀下来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正迈出可喜的步伐,但是也还有少数人对素质教育问题存在种种模糊认识。对此,笔者吁请这少数人尽快走出“认识误区”,取道“渗透”之路。并通过对“渗透” 的独特功能、素质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过程、素质教育的现状等方面的分析,阐述实施素质教育走“渗透”之路的必要性,同时主张向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进行广泛“渗透”,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在推行和实施中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观念、体制、重视程度等方面,主要在于我们当前还不具备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土壤和条件。认识上的误区,评价的技术困难,尤其是农村教育的问题才是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推行了二十余年,理论界和实践中仍然莫衷一是。一个至今仍在提出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多年来理论和认识上自觉不自觉所营造出来的一些误区是主要原因。要破解困局,必须走出这些误区。笔者认为应借鉴日本和美国的教育,认清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误区,制定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各级政府应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备受社会关注,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要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就必须走出一系列误区。走出应试教育误区。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面,许多地方以改革为名,办起了所谓“实验初中”,还有些学校开办了“尖子班”“快班”,把…  相似文献   

20.
试析素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平度市师资培训中心曹清堂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由于条件所限,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误区,影响了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