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多做教育工作的同事都反映学生越大,上课越是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大多数教师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一是孩子长大了,害羞;二是认为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增加了,愿意自己独立钻研。但事实是,绝大多数学生把课堂上的问题困惑留在心中,直到下课才能主动去寻找答案。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不及时提出他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2006,(2):37-37
美术课上小语带来了一盒崭新的水彩笔,恰好同桌的挺挺忘了带,希望能借来一用。看到此情景,我温和地对小语说:“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愿意分享的磁子才是最棒的!”不知道是慑于教师的“威严”,还是我的“语重心长“感染了她,小语嘀咕了一句:“他总是这样。”然后很快就把水彩笔借给了挺挺;我表扬了小语,井教育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相似文献   

4.
张锐 《青年教师》2005,(11):24-25
孩子4岁的时候,有一天看电视时,孩子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鬼子是什么?”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接着查了查词典,知道鬼子是指入侵的外国人。我跟孩子解释了一下。当时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4岁的孩子不知道鬼子是什么很正常,战争毕竟离他们太远了。过了约有一周,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问了我这样一句话:“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是不是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2006,(6):36-37
美术课上小语带来了一盒崭新的水彩笔,恰好同桌的挺挺忘了带,希望能借来一用。看到此情景,我温和地对小语说:“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愿意分享的孩子才是最棒的!”不知道是慑于教师的“威严”,还是我的“语重心长”感染了她,小语嘀咕了一句:“他总是这样。”然后很快就把水彩笔借给了挺挺。我表扬了小语,并教育其他孩子向她学习。  相似文献   

6.
只要有了爱,世界就不会孤独。爱对于教师尤为重要。因为,爱是开启教师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爱是教师成功的一块基石;爱是教师迷惘时的一个指挥棒。今年我接任了初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我知道,让学生接受一个新老师无异于让孩子接受一个新妈妈。其次,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来排斥我,一切都认为前任老师做得对。他们常说:“以前怎样怎样。”为此,我就没有提自己的教学要求。一切仍按前任老师的做,唯一的改变是作业量减少一半;而且也不批评他们,尽量按他们的意愿教学。  相似文献   

7.
改名风波     
近几天,我班某村的几个学生先后找我要求改名,我很纳闷。一问,才知道他们村近几天来了一个“狐仙”,会测字,会算命,经他测的名字可前途无量,飞黄腾达。当我拒绝这些学生的要求后,他们的家长竟一齐来找我。尽管我大讲特讲这是封建迷信,但他们仍坚持要给孩子改名。最后,一个家长气呼呼的说:“老师,您说的有道理,可如果算命的说你孩子的名字克父克母,不管他说的对与错,你怎么办?”我思索着:如果我对他们这种不正当的要求放任迁就,就等于鼓励了学生的错误思想与做法,会滋长他们的迷信思想,更会使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如果我…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总感觉到自己班上的学生比较沉闷。他们乐于听课、看板书,却不愿意讲。当我提出问题后,他们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会主动回答。当我点名某位学生回答时,他首先问的是"正确答案是什么"?或者是"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回答对吗"?由此可见,他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只有当他们确认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以后,才愿意回答问题。针对他们的这种缺乏自信心,且发言积极性不高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第一境界:把学生当孩子。正确对待自己教育对象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把学生当孩子,你会宽容孩子的缺点,原谅孩子的过失。你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错误而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不会挫伤他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曾经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因误会了老师对他的关心,便故意将墨水偷偷洒在了老师的衣服上。这位老师知道后什么都没说。只是给这位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彩霞,拥有了美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后来这个学生幡然醒悟,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相似文献   

10.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有些学生愿意、也善于同别人“分享”,而另一些学生不愿意、也不善于同别人“分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第一类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问:“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他们可能这样回答:“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学生,他上课遵守纪律,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东西,他还爱帮助人。”对同样的问题,第二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刘晓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如果妈妈问孩子:“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第一类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我不喜欢大强,上课…  相似文献   

11.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在一所初中,我听着几位仅有几个月教龄的新教师聊着“为师”的感受。一位说:“蛮开心的,特别是当有些学生主动与我说话时,直觉告诉我他们喜欢我。”一位接着又说:“那些学生可喜欢我们了,只要他们知道双休日我们住在学校,即使不上课也会往学校跑,到我们的寝室来。”这时,有一位说了自己的另一番感受:“学生真的对我们这些新教师很好,可我不知道把握怎样一个度来回应她们。看看自己身边的‘老教师’很少有像我们这样做的。如此‘亲密’下去,我还会有教师的威信和威严吗?”  相似文献   

12.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别的,通常都存在学困生。然而,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作为教师,谁也不愿意自己的班级存在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教师与学困生及家长的共同心愿! 如何转化学困生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李昆 《教师博览》2023,(26):26-28
<正>前几天,我去接孩子,和学校门口的老大爷随口聊几句。大爷知道我是初中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后,就问我:“现在的初中孩子不好管吧?”“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叛逆吧?”“学生怕你吗?”这几个问题,我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被问过无数次。从前,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现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心里想的是:“为什么非要让学生怕呢?”“当教育只剩下怕的时候,会好吗?”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果让为人师的我们扪心自问:你爱学生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为了学生,我们呕心沥血;为了学生,我们废寝忘食;为了学生,我们……可是,我们的爱,学生知道吗?他们接受吗?他们同样爱我们吗?回答或许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些教师不是常常哼唱那首“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吗?我想,这恐怕就是那种由于自己对学生的爱不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遗憾又无奈…  相似文献   

16.
美国许多学校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为了给更多的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家庭作业内容。他们的办法就是赋予家庭作业一种全新的概念,称之为贴近生活(Real-Life)。这种家庭作业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家庭作业培养了他们生活的能力。这一新概念所依据的原理很简单:当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知识会马上运用到…  相似文献   

17.
(丽莎&#183;埃文斯是一位为普通中学视障学生提供社会和情感咨询的学习顾问。她的工作主要是关注视障学生是否受到社会孤立,或者遭到他们身边健全学生的排斥。在这篇文章中,莉萨描述了她调查的三个视障学生对自己社会处境的评价。) 西蒙14岁,患白化病、眼球震颤和畏光。当我问西蒙他如何看待他的同学时,他告诉我:“我不知道怎样和他们相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回答说:“人们总是帮助我,这意味着你不需要自己思考。我猜想,我永远不用学习那些对其他孩子来说很简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王东莉 《家庭教育》2011,(11):36-37
某校初三班在一次班会上讨论理想的问题。老师问同学们的理想是什么,不少学生回答“不知道、不清楚”,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当大官。”一名男生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考上重点中学。反正我现在读书也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重点我就争取上呗!”这样的回答不禁让老师、家长担忧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相似文献   

19.
从教十余载,蓦然回首,真可谓一路风尘一路歌。作为班主任,谁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个个儿品学兼优。但顽皮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总听见有的班主任在抱怨:我们班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其实不然,孩子们很可能是不听"你"的话,若换一名教师或变换一种教育方式,他可能就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而对于我班有些调皮淘气的孩子,在我"爱"与"巧言"两把剑下,他们不仅愿意接受我的教育,还特别喜欢我当他们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20.
当下教育正处在调试、磨合的境遇。和新课程匹配的教师民主文化尚未完成存在主义的建构。在教师未经审查的先验行动理论中,对抗与斗争仍是主流教育文化的存在方式。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教师文化依旧弥漫于校园。大多数教师的共识是:孩子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孩子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对学生“横眉冷对”,而很少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严爱解读成了冷酷到底。当孩子好不容易获得一次成功,他们得到的往往还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训诫。不把学生看作有尊严的生命,不考虑学生的心灵感受,不重视过程和方式的人文性,注定我们难以成为学生喜欢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