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跳起来摘果子”是人们对思维训练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跳起来摘果子”的含义包括:其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果子”的价值,。激起学生“摘果子”的兴趣和欲望,即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思维的启动阶段。其二,这些“果子”并不是伸手就能摘到,要摘到“果子”,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子”以后产生一种满意感和自豪感,进而诱发他们继续摘果子的欲望。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摘“果子”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包办代替将使这一工作变得毫无意义。其三,摘“果子”的关键是“跳”。只有既想  相似文献   

2.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摘果子的方法很多,为什么要出此下策,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呢?说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比如某重点中学,为了形成一种高考的氛围,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长期以来坚持从高一开始,严格按照高考命题标准进行所谓“月考”。为应付“月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好无限度地加快速度、增加难度,总嫌教材上的练习太容易,千方百计与高考难度接轨,寻找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难题,让学…  相似文献   

3.
如果是说在教育结果的层面上,“跳起来摘果子”也许还可以商榷,那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课时都要求学生“跳起来摘果子”,那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瞎折腾人了。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5.
于荣 《湖南教育》2004,(11):8-8
让孩子“跳起来摘到果子”,这是广大教师的心愿,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但我们目前的教育方式与手段,能否让孩子真正“摘到果子”,这就值得深思了。看看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吧: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师生的全部生活就是上课上课再上课。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支配下度过的,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双休日也排满了各种名目的补课、“特长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和人生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里。而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为了学生将来能“摘到果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于是乎,按照自己的预想去要求学生:学生读书没有自觉性,所以需要强…  相似文献   

6.
庄幼民 《教书育人》2007,(10):37-38
我们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所蕴涵的教育理念深得教师推崇,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课程改革以来,在理性涤荡教育灵魂、激情改造数学课堂的同时,我对“跳一跳,摘果子”这一经典描述有了一番新的思考,我突然发现:以前,在理解和把握“跳一跳,摘果子”时,似乎总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无情“束缚”,难于剔除“神圣权威”的可怕“阴影”,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定位,仅仅局限于思考“如何让学生够得着或者是经过‘跳一跳’才能摘”这样的问题。其实,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跳一跳,摘果子”还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索(学生探索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我认为教师或家长预设“果子”与孩子主动探索没有什么矛盾,果子是目标,主动探索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主动探索往往依赖于鲜明的教学目标,主动探索的动力也往往来自鲜明、有意义的目标。至于“果子”是怎么预设的,是藏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常用“跳一跳,摘果子”比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自我努力主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果子”,指的是知识,“摘”指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跳一跳”,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在克服困难中所做的努力,也比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呢?两者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9.
比之于“让孩子跳一跳摘果子”,“让孩子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确实是个美丽的意象。但是,“独坐一会儿”之后,会产生同样美丽的结果吗?我不太乐观。我们的孩子,本来就喜欢独处而绌于交流,喜欢张己之个性而鄙视甚至排斥异己,如鼓励他们独坐冥思,结果恐怕将是坐而论道、各执一词、人人相轻、互相攻讦。  相似文献   

10.
“跳起来摘果子”还是“坐在树下休息—会儿”这都是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对教育理念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草率地说:“跳起来擒果子”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相似文献   

11.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小姑娘惊呆  相似文献   

12.
王敏勤 《天津教育》2006,(12):21-22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近年来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什么会出现倦怠问题,人们找出了许多理由,如中小学教师的负担过重,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备课、辅导、批改作业,有干不完的活儿,还有质量检测、升学率的压力等。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奋斗目标的迷失。工作累与职业倦怠不同,许多科学家没有假期和星期天的概念,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累肯定是累,但没有出现职业倦怠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科研成功的愿景在吸引和鼓舞着他们工作。反思目前有些中小学教师,有的职称评上了高级,奔特级教师还比较遥远,奋斗目标变得模糊,逐渐倦怠起来;有的对教师这份工作本来就没有兴趣,觉得与孩子打交道没有大的出息,干不出一鸣惊人的业绩,自然也倦怠。如何使每一个教师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基本思路。在这方面,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的做法给我们许多启示。一、让每一个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近的发展目标,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不跳能摘到果子,会助长人们的懒惰思想;如果跳一跳仍摘不到果子,人们就会失去信心。其实,教师也需要有一个“最近...  相似文献   

13.
捍卫童年     
自从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果子”的命题,很多孩子的童年就死掉了,不尽的跳跃就开始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没日没夜地一直在蹦高,努力摘到不断被教师提得更高的果子,一刻也没有停息过。他们的脸上没有了微笑,眉毛上汗水在流淌,眉毛下泪水流成行,有时就连在梦乡中还在不断蹬踢着双腿。难怪有人说,“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上一堂课等于受一次苦役”,教育成为了儿童深感痛苦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自信是成功的乳母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就等于让学生拥有自信 ,让每个学生都摘一枚成功的果子 ,这样 ,尝过甜滋味的学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惊喜 ,这是我在朗读教学中最深的感悟。一、“一步一步摘果子”让孩子摘一枚成功的果子 ,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要做一个有耐心的导师 ,为他们垒一步步台阶。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我通常以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悟中提高朗读水平。二、“活动多多 ,果子多多”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颇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各种新颖的活动能…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谁叫她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又不合身的衣服呢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去唱歌呢 ?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 ?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唱得真好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小姑娘惊呆了 !说话的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独自走了。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的看着她微笑。小女孩于是又唱起来,老人聚精…  相似文献   

16.
提问与摘果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传导系统,一方面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信息,另一方面是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一根“杠杆”。运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教与学及时反馈的作用。课堂提问如同摘果子一样,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不用跳,摘着了”;二是“跳一跳,够不着”;三是“跳一跳,够得着”。 一、不用跳,摘着了 有些教师课堂提问极其肤浅,简单,常用“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选择问和“作者是谁?”“主人公是谁?”之类的填空问,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不用跳”、  相似文献   

17.
摘果器     
金秋的一天,我和妈妈到外婆家的果园里帮着摘果子。摘着摘着遇到了一个难题:高处的和果树中间的果子摘不到,怎么办呢?我找来一根长木棒,冲着果子左戳右捣,果子虽然弄下来了,但个个遍体鳞伤。晚上,我想如果有个摘果器那摘起果子来不就方便了吗?我让外婆买  相似文献   

18.
一是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始终围绕一个中心,有鲜明的目的性。不照本宣科,死背教案,不讲无关的东西。 二是教师讲课的要求,难度适当,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三是精讲巧练,重点突出,难点分散,面向  相似文献   

19.
跳起来摘果子,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独自坐在树下,思索如何采摘果子,这自然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几个人在树下争论:这是不是果子?要不要采摘?怎样采摘?这恐怕也是一种知识获取的方式;就是在树下玩耍,并没有看到果子,或者并不是为了直接获取果子,是不是也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呢  相似文献   

20.
我在碗口粗的樟树上挂了一个苹果,离地约1.8米,让学生自己去摘。一个女生思考了一会儿,搬来一把椅子,很快摘到了。一个男生猴儿一般爬上了树。一位女生用棍子一敲,苹果掉了下来。只要动动脑,就会想出许多摘果子的好办法。动动脑,写作文也有许多办法。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常说:开头和结尾要怎样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