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画图,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画图辰河戏,它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地区的辰河高腔是湖南省一大地方戏,被学者及戏剧学家们誉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由于弋阳腔的传入,沅水中上游地区产生了辰河高腔,在当地,人们又把"佛"、"道"、"傩"等音乐唱腔运用在戏曲中,使辰河高腔在剧作内容、体式及风格上有自己的特色。传统的辰河高腔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颂忠谴奸的精神祈求,体现了善恶有报的伦理道德思想。从戏曲本身来看,辰河高腔已具有"写意"、"传神"、"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起着驱邪镇鬼的作用。同时,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风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也就是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剧中的"戏"与"教"(宗教仪式)的结合,均呈现出辰河高腔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辰河高腔唱腔以当地音乐为基础,吸收并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及其他戏曲唱腔,是江西"弋阳腔"和沅水中上游一带"傩腔"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气息。辰河高腔唱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演员讲究唱功,其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男、女声各有特色,而且在演出中演员与观众常常互动,被专家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伴腔手法多样,早期唱腔不托管弦,后来用唢呐代替人声帮腔,特制的唢呐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中上游地区的一种古老地方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别具一格的表演技巧与表演行当。最初,辰河高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等8个角色,到了清末民国初年之后变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可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辰河高腔有着特殊的表演技巧,如甩发、喷火、老背少、耍獠牙、打八彩、打钢叉、金蝉脱壳、打三官堂、罗汉演武等。可以认定,辰河高腔是一部结合民间武术、杂技、音乐、宗教以及佛、道、傩等祭祀仪式的大型仪式剧。  相似文献   

6.
<正>辰河高腔主要流行于湖南省沅水中上游地区,四、五百年前就有了职业班社,至今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东西,尤其是它的唱腔伴奏很有特色,所用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和唢呐.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辰河高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形态和特征,是学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教育资源。将辰河高腔文化艺术适宜地融入学校不同年龄阶段教育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对于儿童身心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辰河高腔保护、传承与发展,都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辰河高腔唱词主要以长短句式的词曲体形式为主,但有的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有的采用格律比较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变文体,还有一部分采用的是古代词牌的形式等。辰河高腔唱词比较固定,每句唱词都十分注重其与声腔的关系,讲究“字正腔圆”。辰河高腔唱腔曲调音乐属五声调式,“起、承、转、合”结构比较明显,唱腔在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音乐旋律突出,曲调随着内容、情绪变化而高低起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风俗画呢?它是指作品中描绘社会生活风俗的艺术画面,它是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风俗内容的艺术再现。风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集体生活的“抒情诗”。它洋溢着人们生活的情趣,闪耀着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光彩,呈现出人们道德风尚的色调。因此,比  相似文献   

10.
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黑衣壮服饰也不例外,它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黑衣壮的生态环境。借助文艺生态学的理论,探讨了黑衣壮服饰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研了黑衣壮服饰得以产生、传承、发展之根源。  相似文献   

11.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楚辞源于汉水文化。楚族起源于汉水流域,楚辞受到汉水流域“楚声”、“楚歌”和《诗经.二南》的影响。屈原的祖先发迹于汉水上游,这里是屈原的故乡和神往之地。他有着浓郁的汉水文化情结。他通过汉水流域吸收北方文化,其政治生命的跌宕起伏、文学激情和人生历程等,都和汉水流域息息相关,甚至楚辞的地域范围和屈原生命的终结都在江北汉水流域,而不是江南洞庭、湘水。  相似文献   

14.
从对元代画家王振朋《伯牙鼓琴图》的解读中,试图证明中国传统仕文化的一种样式,进而推论知音文化具有人类思想、情怀的普遍性。通过对画面的反复揣摩,提出先泰仕文化语境的特征,并从伯牙与子期相遇相知的人格魅力中,从一曲《高山流水》成为千古绝响的遗韵中,提炼传统哲学意味及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1994年《梨园春》栏目开播以来,小至中原地区,大至全国甚至海外,掀起了一股豫剧热。较之当下一些地方戏的衰微,《梨园春》可谓是树立了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很好的典型。《梨园春》的成功之处在于立足传统,找准定位,还在于擂台赛形式和时尚因素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环境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各国政府的强制手段以及在财政与物质上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民族文化在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方面可以而且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岷江上游地区民族文化氛围较为浓厚,但是,其文化因素对经济和环保的影响却容易为人忽视.藏羌民族独特的文化中无不浸润着浓郁的自然主义精神,其自然观、生命观及其影响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值得借鉴的.本文在梳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为民族文化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帽饰的产生与特定民族和人群生活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特征、生存空间、审美心理、族群交往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红河上游花腰傣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帽饰"鸡枞帽"为例,深入分析帽饰与环境、族群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当地族群的传统服饰文化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剧作者在创作这些女性形象时使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漫画式的肖像描写、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虚拟化的行动描写、多彩的语言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刻画等,其成为元代审视叙事性文学的珍贵的文本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最早摄取了先民自然纯朴的爱情画面,内容丰富多彩,已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屈原以大自然为背景,描绘了人、神之间超越现实的爱情幻想。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感情真挚,风格鲜明,文人爱情诗,侧重女性体貌、服饰描写,注重辞藻与声律。唐代爱情诗汲取民间情歌营养,走向生活化、世俗化和经典化,晚唐爱情诗笼罩着浓郁的感伤色彩。爱情诗至宋代被新兴词体取代而渐趋衰微。宋初强调锤炼字句,重视形式华美,北宋后受词体影响而转趋婉丽典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