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より」与「何より」都是日语中经常出现单词。「より」有两种词性:副词、格助词。「何より」是由「何」和「より」组成的短语。对于「何より」中的「より」的词性,一般认为是助词。有的甚至明确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格助词。那么「何より」中的「より」究竟是什么词性呢?此文作者综合了各家关于助词、格助词、副助词的说法,结合具体的例句,通过分析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是助词但并非格助词,并且经过进一步研究论证指出「何より」中的「より」其实是一个副助词。  相似文献   

2.
周悦 《考试周刊》2013,(73):97-98
「モレル」、「モル」、「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这几个词在日语中叫做「類義語」,也就是汉语中所说的"同义词"。它们的基本含义虽然都有"露出、溢出"之意,但在内涵上却稍有不同。本文着重从「モレル」与「モル」的异同,以及「コボレル」与「アフレル」的异同入手,其中也将涉及「モレル」和「モル」与「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的交叉异同,进而谈谈四个词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と」、「ば」、「たち」、「なら」在日语中都表示条件,「と」、「ば」、「たち」都既可以表示假定条件,又可以表示确定条件,还可以表示恒常条件,虽然「と」、「ば」、「たち」在意义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有些地方可以替换使用,有些地方不能替换使用,而且即使能替换使用也会产生一些意义上的差别。「なら」的用法比较特殊,它表示纯粹的假设。另外它们还有一些独特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16):79-80
日语中存在较多的表示递进追加的接续词,如「それから」、「そして」、「それに」、「そのうえ」等。虽然这些词都可以表示递进,但是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围绕「それから」、「そして」、「それに」、「そのうえ」四个词展开论述。首先分别介绍四个词的详细用法,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这四个词的使用区别。  相似文献   

7.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日语动词「かく」进行认知分析,探析「かく」的多义性以及原始含义对其家族派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各种选本,将「辅三秦」释为「以三秦为辅」、「以三秦为辅翼」、「拱卫三秦」、「以三秦为畿辅」等;将「城阙」释为长安。今年第一期《文学遗产》发表丘良任  相似文献   

9.
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结构,它来源于人体在外部空间世界中的活动,具有体验性。但是由于人类可以把它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因此它可以被用来组织人类的抽象概念。「に」格助词具有典型的多义性。用意向图式分析「に」格助词,证明其各个义项可以归纳到"路径起点—无限接近—路径终点—重合"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运动图式当中,从而使对「に」格助词的理解更加形象化、简便化。  相似文献   

10.
编稿采撷录     
一 <<游黄山记>>动词妙用一「向时云里诸蜂,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群峰从云中露出来,可用「显现」「见」「冒」、「崭」、「突」「高」、「拔」等.仔细品味,都不如用「透」.「透」不仅有「显现」、「崭露」的意思,而且还有「穿透」、「冲破」的意思,给人一种诸峰突起、峥蝾竞上的气势.这一动人景象,更激发了作者登山揽胜的欲望.可是,作者  相似文献   

11.
「但」是连词,同「但是」一样,常与「虽然」、「尽管」相呼应,表示转折关系。和「但」具有同样语法意义的还有语气副词「却」。《现代汉语词典》说:「却:副词。表示转折.比  相似文献   

12.
形式名词「こと」和「の」具有互换性,「こと」表示抽象的概念,「の」表示由五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的动作、状态等。此外,「の」不仅可以表示事,也可以表示人或物。因此,表示人或物时,不能使用「こと」。「こと」也存在一些惯用型,不能和「の」替换。代替连体名词的「の」也不能和「こと」替换。  相似文献   

13.
段继绪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25-126,130
对于日语助动词「ル」形和「タ」形,经常用「ル」形表示现在的状态,「タ」形是表示过去状态。但是,即便使用「タ」形也不能排除事情到现在的可能性。文章将对用于表示发现和想起的「ル」形和「タ」形的意思和这种形式下用状态动词「アル」和断定助动词「ダ」的不同点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14.
鉏耰棘矜     
课本注:「鉏,同「锄」。耰,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棘,同「戟」。矜,戟柄。」这里仅对「棘」的解释提出异议。「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贾谊以「鉏耰棘矜」与「钩戟长铩」相比较,比较的结果是「非銛」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高尔基当年「扑向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可今日求知心切的人们捧起形形色色的「面包」准备大啃一番时,却不由紧皱眉头,发一声长叹——  相似文献   

16.
日语中「は」和「が」的表现方式和用法复杂,同时,汉语中又没有「は」和「が」的用法区别,这些都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理解使用日语造成困难.本文解析了野田尚史总结的关于「は」和「が」用法区别的五种原理,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一种原理,并根据难易程度调整顺序,形成区别「は」和「が」用法的六种原理.通过这些原理来进一步解析「は」和「が」的用法及区别,旨在达到使日语学习者理解并准确运用「は」和「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18.
日语的状态表达语通常为「Vている」、「Vてある」句型,一般指描述事物或动作结果现阶段的状态含义。汉语中经常被提及的对应表达方式是"V着"。笔者利用中日语料库进行实例调查,发现汉语"V着"除了可以翻译成日语的「Vている」、「Vてある」,还有「~ながら」、「~て」等多种表现方式。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导致中国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受母语影响,产生了「Vている」と「Vてある」的误用表达。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本论文试分析中日状态表达语"V着"と「Vている」、「Vてある」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9.
补助动词「くる、いく」在日语中使用很广,日语补助动词「~てくる、~ていく」是由接续助词「て」与补助动词「くる、いく」相结合而构成的。补助动词「くる、いく」既有共同点也存在不同点。通过日语补助动词「くる、いく」的分析与探讨,加深日语补助动词的理解,从而掌握更自然的日语表达技巧。掌握好日语补助动词的用法,学好日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日本语>第3册(胡振平主编)中,出现「なんと~だろぅ」和「とんなに~だろぅ」的填空练习题,做此练习时,很多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并混淆使用.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なんと~だろぅ」和「とんなに~だろぅ」的意思、用法及异同进行分析和考察,同时,探讨与「~だろぅ」 (感叹)呼应的副词「だんと」和「とんだに」的其它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